提起農村團組織幾乎誰都嘖有煩言:班子不全,隊伍不齊,活動不多,癱、懶、散。若問:“如何治理?”答曰:“沒治!”
兩年前,湖南省委開展了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活動。團省委眼前一亮,都覺得這是個重新創造農村團的工作的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團省委決定,借省委東風,加強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
決定很快得到省委大力支持,各地迅速將“社教團建”工作納入農村社教軌道。各團組織負責人進入同級黨委“社教”領導小組,參與決策。農村團組織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團省委深知,要想真正立得穩,必須具備充分實力,否則便會出現治了再癱,癱了再治的惡性循環。于是團省委把充實干部,解決經費、干部待遇,擴充、完善陣地作為重點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如今大批基層團組織充實了干部,全省新配和調整鄉鎮團委書記約占鄉鎮總數的二分之一。為保證區鄉村團干部的穩定性,省委農村社教領導小組在有關文件中明確規定“要幫助落實好基層團干部的有關政治、經濟待遇,調動廣大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根據文件精神各級黨委都制定了有關政策,保證團干部的待遇和團建經費。同時全省還新建了4萬多所青少年之家,2萬多處團支部經費基地和3萬多所青年實用技術培訓學校,使農村團組織有了比較穩定的物質依托。
在努力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各級團組織針對農村青年思想教育的特點和農村生活實際,組織團員青年成立了2000多個“社教團建文藝宣傳隊”,走家串戶,向農村青年宣傳黨的政策和社教團建的內容、意義。今年7月舉辦了規模空前的全省農村“社教”青年文藝調演,青年自編自導1000多個節目,獻藝300多場。同時全省農村團支部還利用青少年之家和技術培訓學校普遍開展了“推廣一項實用技術,植一片青年林,修一條青年路,組織一個扶貧幫困小組”的“四個一”競賽活動,數以萬計的農村青年從中獲益。豐富的活動增強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各級組織借這股凝聚力在團員中及時開展整頓團員隊伍活動,在團員教育評議中集訓團員28萬人次。由于團組織活動的活躍和團員模范作用的加強,青年們紛紛要求加入團組織,社教活動中全省有30多萬青年加入了團組織,共青團工作在三湖四水形成了從未有過的活躍局面。
從“沒治”到“有治”的確是一個不小的轉變,其中奧妙就在于我們敢不敢在“沒治”的環境中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