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姚剛同志系大連市話劇團的青年演員,他成功地在舞臺上和銀幕上塑造出毛岸英的光輝形象。為了使青年朋友對毛岸英有更多的理解,我們特約請姚剛同志談談他的體會。
我是個幸運的人。在電影《毛澤東與他的兒子》中,我飾演了毛岸英。由于影片受到好評,我成為被許多人注意的演員。這當然使我很興奮。然而,我知道,“毛岸英”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最重要的在于真正的毛岸英那動人的事跡和高尚的精神。尤其是在我扮演和了解毛岸英的過程中,我逐漸深深體會到他之所以能夠感動我們這一代人的原因。
毛岸英第一個令人欽佩處,是自覺地充當普通戰士的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袖和國家最高領導的兒子,毛岸英一方面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豪,一方面又更加自覺地將自己當成革命隊伍中的普通戰士而不是什么特殊人物。他從不利用便利條件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是與他人一樣,積極投身到生活和斗爭中去。在蘇聯,他以下級軍官的身份,參加了抗擊德國入侵者的搏斗。回到延安,毛澤東告誡他到農民中去,他第二天就帶著行李、糧食下到農村。建國后,他又到工廠工作,在工人中,他不但不以領袖之子自居,反是常常隱藏身份。當時他與思齊僅住一間工廠的小屋,且隔出半間,專為諸工人同志來家敘談。他的衣服,多是父親留下的舊裝,有的打著補丁。這使我覺得,如果說毛岸英從毛澤東那里的確得到了許多,那主要是革命精神、美好品德和更嚴格的要求。因此毛岸英盡管從沒有享受到優越的生活和顯耀的職位,但卻享有人們包括我們這一代人對他永遠的敬重。
毛岸英第二個令人欽佩處,是熱情的獻身精神。他的這種精神,既從日常工作中體現出來,又從血與火的洗禮中迸發出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際,他年僅28歲。他在蘇聯參加過衛國戰爭,當然知道戰場意味著什么,但他將獻身當作一種光榮,當作一種使命。在他的心目中,這種獻身高于自己生命過程中的其它一切,雖然他也是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青年,雖然他亦有強烈的人的感情。赴朝參戰之前,毛岸英剛好新婚不久,劉思齊恰好有病住院。他怎能割舍得下?劉思齊回憶說,毛岸英出征之前,面對劉思齊,什么也沒說,只是深深地向她鞠了一躬。
這樣的一種分別,我在扮演毛岸英時,使我聯想到現代青年以及我自己,別說是生離死別,即使是短暫的分離都會痛哭流涕。我現在還沒有婚姻的感受,但僅以當年母親送我去鞍山話劇團于站臺分離的那一傷心落淚的情景,就使我感覺到毛岸英與劉思齊的分別無論是情感還是情境,蘊含著多么豐富的內容。
毛岸英的獻身精神也一直受到毛澤東的贊許和支持。毛澤東曾為自己的兒子宴請彭老總,并且由毛岸英頻頻敬酒。但作為父親的目的,是說服彭老總帶毛岸英上朝鮮前線。經過父子倆的堅持和努力,彭老總最終還是被說通了。這使我產生這樣一個聯想:當今社會上各階層為子女問題請客送禮的大有人在,他們的目的無非是為自己的子女尋求安逸和方便,他們貪圖的是實惠和“實際”。而同樣是父親的毛澤東所做的,是為了把兒子送到斗爭最需要的地方去——朝鮮前線,這是何等的崇高,又是何等鮮明的對照呵!同時,作為領袖的兒子,毛岸英繼承、發揚、實踐前輩的革命精神,堅定地選擇獻身的路,這又同現在某些干部子弟利用父輩的權勢和地位做些有損于黨的形象,有損于父輩的形象,也有損于他自己形象的丑惡事情,具有何等的差距,何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價值呵!
毛岸英第三個令人欽佩處,是甘于平凡的自我磨勵精神。普通戰士的獻身過程,許多是些平凡的過程。毛岸英的一生真不是那么轟轟烈烈,包括他的犧牲都顯得缺少傳奇色彩。他平凡地生,平凡地死,從不造出些令人目眩的景象來顯示自己。毛岸英曾說過:“不討厭做小事。”在我所接觸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毛岸英在任何地方都忠于職守,默默地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其實,他完全有條件去干些壯大榮耀的事情,去表現超乎常人。他沒有這樣。他的故事,甚至編制作品時都難以出奇出巧,難以驚心動魄。,但他平凡得令人難忘——不在于他是否做出偉大的業績,而在于他縱有一個不凡的父親卻甘于平凡并從中涌動著的偉大品格。因此,人們緬懷他。
也許有些人難以理解毛岸英為什么不躺在毛澤東這棵大樹下討蔭涼,也許有些人認為他有些“傻”。但毛岸英走的是他自覺選擇的磨勵之路。在這條路上,他踏著毛澤東的足跡,踏著犧牲了的親人的足跡。他深知一個革命者應該怎樣成長起來,因為他看到了前輩的歷程,因為他要成為貨真價實而不是徒有虛名的人。他有眾多的機會,在選擇時,他舍的是享受,取的是艱苦。周恩來曾想安排他到當時的政務院工作,他謝絕了,執意留在基層。而且從戰場到農村,從農村到工廠,又從工廠到戰場,似乎意欲嘗盡所有可能遇到的困苦而打磨自身。在自我磨礪中,他亦是不存疑懼,不懷二心,因此,無論是日常環境還是生死之地,他都忘我以赴,泰然處之。所以我要說的是毛岸英絕不是天生就讓人崇敬的,但他最終卻使一代人、幾代人崇敬。這崇敬是他自己錘煉出來的,因此才顯得那么堅實,那么動人。
我也在想,為什么毛岸英能這樣去生活,去犧牲。我認為有兩種原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是毛岸英自身的生活經歷。那種革命的風雨歷程鍛造了他的意志、性格和思想。二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對他的精心培育。這培育不是將毛岸英放在溫室里,更不是替他鋪墊成為驕子的階梯,而是給他以風浪,以艱難,以磨礪。不僅如此,毛澤東對他期待愈大,反而要求愈嚴。毛澤東常告誡毛岸莢,不要浮在上面,要到下面去,并不斷講,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哩!是啊,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毛澤東的兒子,就要去奉獻,去犧牲!這樣的父親,這樣的兒子,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整個時代的驕傲。
看起來毛岸英似乎屬于已逝去的那個年代的青年。時隔40余年,我們的生活已發生了巨大變遷,然而,我總覺得毛岸英并不能從生活中消失掉。我們這代青年人,沒有毛岸英那種環境和經歷,毛岸英也沒有我們今天的條件和生活。也可能我們與毛岸英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是,我感到我們這代青年仍有與毛岸英眾多相通之處。我在飾演毛岸英時,恰好與毛岸英犧牲時年齡相同。40余年前的他使我激動不已,使我觸摸到他的精神在今天仍跳動得那樣年輕,那樣有力。作為今天的人們,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都會從毛岸英的人生足跡看到可歌可泣的東西,都會有所啟發,有所感悟,有所振奮,并吸收他的精神,滋潤現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