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個驕陽似火的日子,我背起行囊,走出了學校大門。當領到那紙介紹信時,我的心不由得涼了半截。分配去向一欄,清楚地寫著一家鄉鎮企業的名字。
說實話,學建筑的,誰愿整天與磚頭瓦片灰漿打交道?誰不想到設計院去揮灑自己的“筆頭”?可我竟被“發配”到一家鄉鎮建筑單位,這輩子恐怕就要呆在那里了。
我避在家中,擔心人們笑話:上了幾年大學,還不是回來了?父親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沒頭沒腦地扔出一句:“在農村長大的還怕回農村,真沒出息!”
當我在工地上干了一段后,才真正感到書本知識太有限了。每當工人師傅喚我“周大學”時,我總覺得慚愧。工地上的條件很差,可工人師傅們從不喊苦叫累。他們那艱苦奮斗的精神,使我的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漸漸地愛上了工人,愛上了工地。
大學畢業生都愛講“專業對口”,可分到基層如果一味強調“專業對口”,那么,可干的工作就太少了。基層人才缺乏,各項工作都有待于開展,只要我們勤奮工作,潛能定能得到充分挖掘。記得一位大學教授曾說,工地就像飛機場的跑道。是的,有了這樣的跑道,飛機才能起飛,才能遠航。
江蘇東臺許河建筑公司周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