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木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歸還原主,由中國政府接管。第二年我到臺南縣工作,那里距臺南不遠。臺南是臺灣歷史名城,自從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直到臺灣建省的兩百多年里,它一直是臺灣的政治文化中心。后來隨著全臺重心的北移,臺南的地位才被臺北所取代。
我到臺南縣不久,就想去臺南觀光,親自觀看鄭成功當年與荷蘭殖民軍交戰的遺跡,由于年代久遠,它們也可能湮沒無存。在熱心的臺灣朋友陪同下,我興沖沖地到了臺南。他先帶我到海邊高地上遠眺,指點遠處鄭軍船隊從外海進入臺江的孔道鹿耳門以及附近雙方激戰的沙洲北線尾。我睜大眼睛順著指示的方向遠望,因為那天天色陰沉,加上我視力不足,眼前見到的只是水天一色,一片迷
今年春節過后,接到朋友來信,他說臺灣一位歷史學者,在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里新發現鄭成功當年與荷蘭締約換文的資料,極為珍貴。他本人不研究這段歷史,向《讀書》編輯部推薦我寫稿,并希望我樂于接受。我回復說過去雖寫過一些文章,但我不是臺灣史的專業工作者,只知道鄭成功接受荷蘭殖民者的投降書,不知道雙方締結過條約。我請他轉告編輯部,可否將資料轉來一閱,然后再考慮是否接受寫稿任務。不久編輯部送來臺灣《漢聲》出版社的兩份資料,一份是鄭成功與荷蘭臺灣殖民長官揆一(F.Cogctt)雙方締約的譯文,另一份是譯者江樹生關于這次戰事及訂約過程的若干情況介紹,還附有攝繪的精致圖片多幅。出版社不惜工本,將這兩份資料印制得講究大方,古色古香,足見對這項工作的極大重視。
一六六一年四月,鄭成功從澎湖出發,統率軍隊兩萬多人,分乘大批船只進攻臺灣。四月三十日,鄭軍船隊通過鹿耳門,直撲赤嵌城。赤嵌居民對鄭軍表示熱烈歡迎,數以千計的漢族人用貨車和其他運輸工具協助鄭軍登陸后,立即包圍赤嵌城,一舉切斷它與熱蘭遮城(臺灣城)這兩個最大的敵方軍事據點之間的聯系,殲滅守軍一百余人,鹵獲一批被遺棄的武器。隨后鄭軍又與荷蘭殖民者在鹿耳門附近進行了一次海戰。由于鄭軍英勇無畏,忘我戰斗,圍攻擁有大小
鄭成功為加速攻克熱蘭遮城,拔除荷蘭在臺灣的最大據點,采取“籃堡”作為進攻和御敵相結合的新戰術。臺灣盛產竹子,鄭軍就地取材編為竹籃,其中裝滿泥沙,堆成“戰壕”,高低多少,能夠隨時調整搬動。士兵進攻時躲在“籃堡”后面,既可阻擋敵人槍炮的攻擊,減輕傷亡,又能將它們自由移動,用以接近敵壘,作為前沿進攻的據點。鄭軍利用“籃堡”對敵作戰,使得仿佛固若金湯的熱蘭遮城逐漸失去優勢。在鄭軍槍炮的不斷轟擊下,敵方城外碉堡的外層開始剝落,城墻多處出現裂縫。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鄭軍對熱蘭遮城發起全面進攻的炮戰,不僅打垮殖民軍的防御計劃,也極大地動搖了他們的作戰意志。兩天后,評議會作出決議,要求與鄭成功商討“在合理條件下交讓城堡”。鄭成功表示同意,指出由于揆一和評議會過去拒絕獻城投降,致使軍隊受到較大損傷,東印度公司必須賠償全部戰費,但是一般官員和普通士兵不必對此負責,準許他們帶走全部財物,并同意供應在返回途中所需食物等等。二十八日荷蘭方面派出一名商務專員和一名中尉送信給鄭成功,表示原則上接受。此后數天內,雙方派出代表返覆商談具體辦法,終于在二月一日簽訂締和條約,鄭成功方面提出十六條,荷蘭方面十八條。荷蘭占領臺灣共三十八年,至此宣告結束。經過鄭成功的堅強奮戰,荷蘭殖民者終于退出臺灣。
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同荷蘭殖民者的斗爭中,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恰當地結合起來,這是不容易的。他堅持臺灣是中國領土,荷蘭人必須從臺灣撤走,拒絕他們提出的交付大量贖金以及其它企圖賴在臺灣的要求,絕不動搖。他又認為東印度公司必須賠償全部戰費,交出武器,沒收所有現款和貨物,但在具體執行上卻又適當通融照顧,如允許高級殖民官員從公款中帶走一定數額的現金并攜帶部分武器返回巴達維亞。鄭成功又認為東印度公司一般職工和普通士兵,個人所有的私產不多,準許他們隨帶全部財物,安全出境。鄭成功采取不同的處理辦法來分化敵人,促使敵壘中的下級對上級施加壓力,迫使掌權者從速同意求和訂約。鄭成功在同揆一等人交涉過程中,尊重他們的對等地位,既嚴格認真,又通情達理,顯出泱泱大國的風度,沒有一般戰勝者對戰敗者那種高傲、專橫和褊狹的表現。他贏得敵人的敬畏,從而較順利地達到收回中國領土的神圣目的。
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鄭成功同荷蘭殖民者雙方締結了正式條約。中國研究者過去不了解訂立條約過程的全部情況。我也一直以為鄭成功接受荷蘭的投降書,未必履行近代國際上訂約的正式手續。已故的朱杰勤教授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專家,一九六二年他提交的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周年的論文,在附注上說:“按協議十八條不載中國史籍,而且沒有線索可尋。至原文除漢文一份外,另一份當是荷文。但荷文除一部分模糊的照片外,全文在國內尚難看到……我所根據的是甘為霖(W.Camplell)的《荷人占領下的臺灣》。”我拘泥于近代國際條約訂立的一般模式,認為條約應是雙方領導人或其授權代表在一定的場所簽署的正式文據。考慮到那時鄭成功不可能親臨會場簽署條約,又查不出代表姓名和簽約地點,因此以為鄭成功只不過接受荷蘭的投降書而已。江樹生先生在海牙檔案館發現的新資料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研究者的問題,知道鄭成功確實同荷蘭殖民者訂立過條約,荷方十八條,鄭成功十六條。在檔案館里收藏的條約都不是原來的文本。荷方的原本應是荷文,已交與鄭成功,檔案館保存的是抄本。鄭成功交出的原件應該是漢文,檔案館保存的是漢文的荷譯。但是這些保存下來的文件證明當時鄭成功與揆一等確實訂立了條約。荷方簽署的除揆一外還有評議會的委員。鄭成功交出的十六條有當時的核對者對譯文的核實,注明“經校對,譯文與原文相符E.Max-ville”字樣。校對日期和地點為一六六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于巴達維亞。我對發現鄭成功締約資料的江樹生先生致謝。由于他的努力,使這個困惑中國研究者的疑團達三百多年之久終于渙然冰釋。
揆一是荷蘭統治臺灣最后一名殖民長官,他同鄭成功訂立條約后回巴達維亞,聯合東印度公司認為他應負丟失臺灣的責任,加以監禁并擬處以極刑。揆一在受審期間,利用東印度公司收藏的檔案,寫了名為《被忽略的臺灣》一書,為自己進行辯解,洗刷失地的責任。該書征引了各種公文,書信,決議錄等原始材料極為豐富,對于戰爭過程以及圍城內的情況,寫得詳細、生動,不失為外國人所寫的同類記述中最重要的一種,于一六七五年以C.E.S(Coyettet Socci揆一及其同僚的縮寫)的名義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英國傳教士甘為霖譯出其中部分內容收入所著《荷蘭占領下的臺灣》書中,于一九○三年在倫敦問世。揆一原書只有荷蘭提出的十八條,中國學者長期不知道鄭成功與揆一訂有條約,因為中文方面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如果揆一在他的書上,錄出十八條同時又照錄鄭成功的十六條,多年的爭論也就不至于發生了。
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是一件大事,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臺灣位于中國東南海上,隔海峽與福建相望,在國防上的地位極為重要。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臺灣從來就為東西方的殖民主義者所垂涎,企圖加以占領。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出色地完成歷史賦予他的神圣使命,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這是十分自然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勝利斗爭,在全世界反對殖民主義的事業中也留下不朽的功績,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理應給予恰當的表彰。
自從一四九二年哥侖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后,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分道航海來東方,進行擴張活動,它們成為十六世紀橫行海上的最大殖民者。獨立不久的荷蘭接著也擠進殖民擴張的行列。一六○二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六個城市,集資六百五十萬盾,組織聯合東印度公司,比后來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活動時的資金多十倍。荷蘭國會頒發特許狀,授予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的廣大海域的貿易壟斷權,它甚至擁有能以荷蘭政府的名義在東方宣戰、媾和以及締結條約等特權。一六一九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爪哇的巴達維亞作為它在遠東進行侵略活動的大本營,設有總督,評議會和駐扎軍隊。一六二四年它又占領中國臺灣南部,使其地位僅次于巴達維亞,同時荷蘭在世界上許多地方設立商館。荷蘭占領臺灣后,以它為據點同日本開展貿易活動,將臺灣生產的蔗糖和大量的鹿皮等遠銷日本,然后將售得的白銀,購買中國的特產絲綢和瓷器等,運到荷蘭和歐洲市場上出售,獲得驚人的利潤,從而使它成為歐洲經濟最活躍、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出臺灣,不僅使它在軍事上受到極為嚴重的打擊,同時在貿易上也遭致無可挽救的損失,使它同中國和日本的貿易衰落或者陷于停頓,從而喪失了重大的利源。從此以后,荷蘭不再是稱雄海上,盛極一時的強國,無可奈何地走上它以前的對手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衰弱的老路,不得不讓位于新起的勁敵英國。中國反侵略斗爭和世界反殖民主義斗爭在鄭成功身上結合起來了,他不僅是中國的民族英雄,同時又是對世界反殖民主義斗爭作出貢獻的杰出人物。這一點我們應有新的認識,并給予充分的肯定。
(《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后一戰及換文締和》,江樹生著,漢聲雜志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