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歌
他們是少先隊輔導員行列中的平常人,普通卻又不大平凡——
他,50歲了,面對工資兩
倍于自己的兒子淡然一
笑,系著紅領巾無怨無悔
王老師干了30年大隊輔導員。風風火火、忙忙碌碌的歲月將他兩鬢磨出白發,皺紋駐到額角,多種慢性病在身上安營扎寨。這些,都沒能動搖王老師當輔導員的信念。
王老師搞少先隊活動入了迷,在一些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品德教育,到了他那兒都變成生動活潑、充滿吸引力的少先隊活動。
王老師的卓著業績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他獲得了全國優秀輔導員等一系列的榮譽。此時,調離學校,找份更好的輕閑工作并不是件難事,他卻舍不得離開學校。
區教育局視他為“才”,提拔他做學校領導。王老師卻一再要求辭職,只希望保留教導主任職務,為的是還能繼續做少先隊工作。
論及收入,王老師不算學校里的貧困者。他以自己的功績與名氣,被評為小學老師中的中教高級職稱(相當于副教授職稱),加上各種教齡工資、崗位補貼,林林總總也有幾百元。若無對比倒也罷了,可王老師家里就對比鮮明:兒子畢業之后找了一份干旅游的差使,月收入超過做教師的父母工資之和。兒子與老子開玩笑:“虧了吧?”王老師淡然一笑,回敬道:“我有的你沒有。”
這是一種自豪。王老師系著他的紅領巾,瀟灑地審視自己的人生最寶貴的30年,無怨無悔。
有人認為:輔導員工作有時如
翹翹板,把握好分寸,恰到好
處地一動,也許好運隨之而來
文講此話時平靜、坦然。他曾經是郊區一所小學的少先隊輔導員。十幾年前,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了一套少先隊員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孩子們被有趣的活動吸引著。班主任老師因此從事務性的管理學生工作中解放出來。文也因此而出名,在獲得了一系列榮譽之后,被提升到區團委主管少先隊工作,以后又當上了團區委書記。今日的文對少先隊工作已不那么專注,同他接觸中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這就是當年那位系著紅領巾、一臉鮮活氣息的“孩子王”。
文私下里對朋友說:是不是有“事業心”不重要,愛不愛所從事的工作也不重要。關鍵是,要能夠利用自己的工作條件為“個人成長”服務。因此,把握好分寸和機遇,好運便隨之而來。文講此話時一點不臉紅,盡管聽的人都為他臉紅。
為了證實自己的論點,文又講起他的同行兼朋友——鴻。鴻師范學校畢業后也做了輔導員。這工作使他不止一次能接觸到“上邊”,頗通關系學的鴻一邊在輔導員崗位上干了幾件“漂亮事”,一邊更加謙恭地向領導“請教”。于是,他被視為“有培養前途”,調教育局任團委書記。別的且不說,單是30歲前就擁有一套一居室樓房,就夠讓那些四五十歲仍無自己天地的老師羨慕。
文深明輔導員工作的利與弊。所以,當伙伴說“輔導員是萬金油、是補釘”時,他便十分深奧地說道:“抱怨改變不了現實。”他似乎還希望伙伴們悟性強點。
輔導員工作面對一個世界,各種復雜而微妙的關系也常使人難以應付,招架不住時,撤退也許是擺脫窘境的無奈之舉
不止一個地區的共青團組織告急:輔導員工資相對的低于任課教師、無一技之長、不被學校重視……方方面面的因素使得許多輔導員拼命朝外“跳”。南方某市一個區的近百所小學的輔導員,3年內幾乎全部離開這個崗位。然而,下面講的是另一種非功利原因的流失。
曉曉干了13年輔導員,諳熟大隊的、中隊的一套少先隊工作。她開朗、活躍,是個十足的孩子迷,孩子們也迷她。出色的輔導員工作使曉曉成為年輕老師中少有的市級勞模和優秀輔導員。
她淡漠榮譽,榮譽卻給她找來一系列事情:各級領導派給她組織各種規模的少先隊觀摩活動的任務:區的、市的、本地的、外地的,曉曉強忍不悅,一次次盡心盡力地完成。最終,她火了——那次,學校讓她把一次搞得很成功的活動給來參觀的上級領導“演”一次。曉曉不干,她認為“演”=假。“不能蒙孩子玩!”甩下一句硬邦邦的話曉曉忙她的事去了。領導大怒,說曉曉翅膀硬了便目中無人。曉曉認定自己有理,無論如何不肯服軟,最終耽誤了一系列“好事”:入黨、報考大學、進修……
只能“伸”不會“屈”的曉曉不愿再忍下去,很快找到了接收單位并向學校提出調動。學校領導堅決不放人。綿性的女孩兒忍不住了,一字一頓地向頂頭上司宣布:“從此不合作。”她以“出工不出力”的方式與領導僵持了近一年后“飛”走了。同事們夸贊她的勇氣,曉曉說,這是被逼出來的。但說起輔導員工作曉曉依然是滿臉興奮,在那個崗位上,她付出了人生最寶貴的10年,怎能忘得了呢?
舒與曉曉完全相反,她不大愿意回憶往事。她曾是一個全國紅旗大隊的輔導員,工作滿出色,一家刊物在顯要位置介紹過她的成績。
當初,舒老師拼力工作時并沒遇到什么不快,有了些名氣之后麻煩卻接踵而至:各種令人難以接受的議論、無中生有的指責、莫名其妙的刁難……她困惑了:我好好工作礙著誰了?怎么有了點成績日子就這么艱難?有靈性的人提醒她:槍打出頭鳥,而今,別管做什么事,先要搞通各種關系,把自己放到恰當位置,既不可“功高蓋主”,也不能“一枝獨秀”,要不溫不火。何謂成就?上司認可、左右買帳才是成就。
舒老師瞠目結舌,無言以對。恰逢有個機會,她憑一身真功夫,考進一家報社當了記者,整日東奔西走,其樂融融。
招架不住時后退一步,等待著的也許是海闊天空。但會不會是懸崖峭壁呢?說不清楚,全憑個人判斷能力了。盡管曉曉和舒的撤退,對輔導員工作和他們個人來說,或許是個遺憾。
輔導員這職業養小不養老,
共青團和教育部門的雙重
領導似乎是有利也有弊,入
黨、評優、職稱、職務……輔
導員面臨的問題十分現實
暑假將至,輔導員翁老師找到學校領導,要求換工作,理由是自己已30歲。在翁老師看來,輔導員這工作無論從心力、體力、性格各方面,都是年輕人干才好,這是項養小不養老的工作,與其將來身心疲憊地退出這崗位,不如趁現在還有精氣神換個固定的工作。
翁老師沒能如愿。領導認為,她能適應這副重任,不應懈怠。
翁老師不悅,她發牢騷:需要我干工作時說是“重任在肩”,可工作干出了成績又怎么樣呢?共青團給的優秀稱號到教育部門都降半格(一個市級優秀輔導員只相當于區級優秀教師稱號),讓我掌管學生教育工作手中卻沒有絲毫權力,再好的少先隊工作計劃到教導主任那也能給你砍得缺胳膊少腿。細想起來,這也不怪教導主任,一些隊活動的任務是由共青團布置下來的,教育部門并不十分清楚,大隊輔導員向領導匯報后執行不執行則另當別論。這種對少先隊工作的雙重領導,其有利與不利的一面都是顯而易見的。另外,輔導員在學校里都是單兵作戰,工作不被人理解,成績也容易被忽視,以至于入黨、評優、評職稱、提干的機會除極個別人外相對地說不如從事教學的老師。這些問題對輔導員來說,都是十分現實的。
內行人說:輔導員工作,苦辣酸甜都有;
文人說:苦辣酸甜都是夢,苦辣酸甜都是情,苦辣酸甜都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