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讓詩回到自己

1994-07-15 05:30:04
讀書 1994年8期
關鍵詞:文化

詩是釘成時間與空間錯成的十字架的不朽螺釘,也是人類精神十字路口的路標。正如日本超現實詩人西脅順三郎所說:“詩是存在本身的寂寞,這種寂寞是愛的寂寞”。當屈原滿懷對令人心碎的故園的一腔癡戀在流放的漫長坎途上,他一個人對天詰問,對已獨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荷馬同樣是寂寞的,他無可比擬的信念促使他在他看不見的紙上寫下氣如長虹的兩大史詩。

《吠陀經》云:“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在這蘇醒的時刻,詩回到自己,借夸父的疲足追日,借行空駕著羲和的太陽車的天馬踏過飛燕追趕宇宙和永恒!

詩回到自己,并不是履行救世主的職責,也不是扮演醫生的解剖刀角色,它只是在終極關懷的軌道上俯照人類的精神家園。

讀書短札

伍剛

青天

河間郡王賈靖,出自屠沽,粗獷無文,以軍功取封爵。太平承暇,家居閑放,無復昔日之叱咤暗嗚,落落少歡色。

偶出游,有婦人攔轎呼冤,賈命持名刺赴大理寺,得申屈枉。于是市井以“青天”名賈。

賈自負“青天”之名,益熱衷于詞訟。每出行,必懸牌放告——“代申冤枉”。凡有投告,不問青紅,皆令持名刺赴大理寺。寺丞礙于王面,有罪者不能定其罪,無罪者難于寬其刑,而賈“青天”之名日熾。

河內郡王、河東郡王、河西郡王聞之,曰:“彼能為‘青天,吾輩何不能為‘青天?”乃紛起效尤。請托之風盛于國中。一案初審,名刺沓來,各護一端,寺丞束手,國法無從論矣。是‘青天日夥而冤獄日多也。民諺云:“青天滿街走,寺丞齊束手。國法如虛設,狗肉即羊頭。”

新百喻

陳四益/丁聰

1994年第8期,總第185期 - 文事近錄

產權多元化

一九九四年第二期《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孫立平、王漢生、王思斌、林彬、楊善華五位社會學學者的對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進行討論,認為國內以產權的多元化和經濟運作市場化為基本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促進一個具相對自主性的社會的形成,這突出表現在:1.改革前國家是社會中所有重要資源和機會的壟斷者,個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條件一都必須從國家那里得到,個人對國家有極強的依賴性。經過十多年改革,社會已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與國家相并列的提供資源與機會的源泉,這些資源與機會的提供與交換,主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個人對國家的依附性明顯降低。2.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正在形成。據最新數字,現在國內個人的儲蓄、債券股票及手持現金,已達一萬八千億元,相當于國有資產的一倍半。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二○○○年,中國所有制產值結構將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即在工業總產值中,全民工業產值的比重將下降到27.2%,集體工業的產值將上升到47.7%,城鄉個體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比重將分別達到13.4%和11.7%。3.民間社會組織化程度的增強,在改革前,國家極強、社會極弱的總體性社會體制下,既沒有相對獨立自主的社會,也談不到民間社會的組織化,在十幾年中民間組織飛速發展(在社會學中稱為中間組織,即介乎于國家與家庭之間),主要包括:行業協會、商會、文化體育協會、學術性的學會或協,會、基金會、聯誼會以及各種俱樂部等,形成了民間社會用自己的力量來協調自己的行為。這五位學者認為,改革以來,中國的社會變遷其意義最重大,最引人關注之處就在結構的劇烈、持續、深刻的分化,這是本質性的總體變遷,是積累性,也是革命性的變遷。

“弱政府”?“強政府”?

《改革》雜志一九九四年第一期發表胡舒立關于中國新一輪改革風險預期的采訪札記,標題為《一九九四年:改革沒有浪漫曲》。其中引述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研究員胡鞍鋼和大陸留美學者王紹光所作的國情報告,認為近年來由于中國中央政府吸收財政能力過低,中國政府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弱政府”。胡鞍鋼認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系是古已有之的大問題,建國44年來,其財政體制大的變動有15次,兩者關系始終不穩定。中國需要一個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強中央、強政府。今后的中國不可能實行地方分權體制,也不可能實行中央集權體制,應當是混合型,就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統一性意味著宏觀經濟政策,地方政府只是執行者,多樣性就是地方政府可以做任何中央政府不禁止的事,實現“權力的縱向制衡”。胡鞍鋼認為目前的“弱中央強地方”是負面效應。

而世界觀察研究所副所長吳明瑜則與胡鞍鋼的觀點截然相反,認為解決過去的高度集中統一,把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一部分權力轉移到地方,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吳明瑜認為國力不能僅理解為中央財政能力。藏富于民,藏富于企業、地方,也是國力的一部分,各種經濟力量都是國力的表現。因中央財政能力的變化來說“弱政府”,吳明瑜認為也并不科學。

實用精神的崛起

北京大學副教授張頤武最近在《作家》雜志專門論及“后新時期價值的轉換”。他認為,中國目前正進入一個價值轉換的時代。這種轉換在文化中體現為兩種形式的表達:一是對知識分子及其在現代性話語中所占據的中心位置的深入批判性的質疑,知識分子自五四以來獨特的文化位置已經失落,實用精神對文化問題的整體性解決的宏大目標的放棄和背離,使知識分子開始批判性地對待昔日的位置及話語,也在這種批判中批判自身。二是干脆為實用的精神尋找合法性的前提與基礎。張頤武認為,實用精神的崛起,意味著“昔日的主體幻想變成了今天的消費迷夢與具體的、實際的生活目標”。是“對舊的偉大敘事的放棄和反思,將文化轉向了一種新的世俗的、具體的和片斷的新的領域之中。實用性的文化消費作為前提,構成了對烏托邦和意識形態的質疑與消解。張頤武認為,這種文化上的實用精神,是通過電視連續劇《渴望》而悄然崛起,又經過了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的強化。這種“實用精神的崛起為知識分子與文化帶來了多重的挑戰”。如何在這樣的挑戰面前尋找新的位置?張頤武認為,“作一個福科式的話語觀望者和游走者,是我們在目前處境中的唯一選擇”。

“痞子熱”

痞子熱是王朔走紅,小說《廢都》和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使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變化中知識分子的形態產生思考的結論。自《東方》一九九四年第1期發表王力維的文章《渴望墮落》,尖銳地認為近年一些知識分子中勃興的痞子化傾向,是一個社會失去支撐它的精神結構后,知識分子的又一次自我改造后,引起了比較強烈的反響。許紀霖撰文《俗世中的時尚》,認為痞子這一符碼如今已大約有三種意思,一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痞子,與中國傳統話語中的原意較接近,指一種以無道德為道德、無秩序為秩序、無規則為規則的邊緣人物。二是文化學意義上的,指一種消費人生、游戲人生的玩世態度。三是語言學意義上的,單指一個人說話行文的油腔滑調、反諷調侃。許紀霖認為,一個社會秩序比較整合、主流文化仍具有充足的合法性資源時,痞子文化只能作為一種隱而不顯的邊緣性亞文化而存在。一旦禮崩樂壞,社會處于道德價值轉型期時,痞子文化就會借助一定的社會邊緣群體和知識階層中價值迷失狀態而浮上表面,泛濫成災。一個多元社會里,知識分子不再具有統一的信仰,多元價值觀的整合規則和對話基礎又遠沒有建立,在倫理失范的背景下,痞子化也就是知識分子世俗化。許紀霖認為,這種痞子化是從一個過于意識形態化的社會里脫胎而來,剛剛進入世俗化。現代化在都市的發展造就了“后現代”的消費社會,也培養了九十年代的一代新痞子。新痞子們在解構大一統價值體系時,連溝通與對話的規則也一并解構了。“如果照此解構下去,這世界是否又會建立一種以時尚和市場權力作后盾的新的話語霸權呢?”

鄭寧撰文,則認為整個社會在轉型,知識分子的角色也在轉型,這一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價值失落和道德危機,知識分子當然也難逃厄運。說當今知識分子在總體上存在一種痞子化傾向,這未免失之武斷,社會轉型,包括了新價值系統的營造,知識分子一詞被誤用多時,過去對知識分子的要求,其實是對理想化的士大夫的要求。他認為,痞子未必真痞,或者就只是轉型期知識分子對新價值系統營造過程中的暫時過渡。尤西林撰文,則認為,知識分子借助痞子文化在消解舊權威,但知識分子在最徹底地否定一切中也以知識分子的理想為根據,從而使否棄、消解權威成為與守護理想合二而一的職志,在意識形態強制性塑造的知識分子觀念與強制性意識形態在轉型中有可能一齊被消解掉的同時,社會必然會空前突出地詢問真正的知識分子涵義。

“意義空框”

蔡翔最近在《小說評論》發展專論,再深入討論王朔小說中的文化蘊涵。蔡翔認為,王朔拒絕了所有傳統或現代的理想主義的精神性指點,小說人物的人性背景常會自動隱匿,而突出一種經驗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導致了小說的“意義空框”,閱讀者從而得以將自己的感知與理解投入此一“空框”。蔡翔認為,商業性構成著王朔小說的主要思想背景,王朔以痞子的方式對僵硬的意識形態實施了成功的破壞。王朔不僅顛覆了某種極左的政治文化傳統,同時也顛覆了知識分子整個的人文傳統,蔡翔認為,王朔小說的走紅,“相當程度來自于它的政治意味”。

蔡翔對王朔的反知識分子傾向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蔡翔認為王朔的反知識分子傾向中,有極復雜的個人心理原因。他認為,王朔與所持精英文化立場的知識分子之間,存在著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上的差異。王朔的文化背景,“帶著混和著貴族的沒落氣息和經濟實利主義的商業烙痕”。他認為王朔代表了這樣一類人:他們才華橫溢,卻來自社會底層或偏遠省份,沒有足夠的傳統文化根底。他們依靠自身天賦與后天的努力躋身文壇,在這過程中,充滿艱辛與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怨。“在這種偏激情緒的導引下,他們首先在情感上便與‘精英文化產生了一種疏離姿態,進而導致全面的盲目拒絕。這種拒絕一方面擊中了‘精英文化的弊端甚而要害,另一方面也導致做作、淺薄甚而狹隘,過于拘囿自己的生活經驗,難以進入一個更為闊大的精神境界。”蔡翔認為,王朔正是在對知識分子精英的刻薄嘲弄中,不經意地推出了“頑主”文化的生活理想。他認為,王朔所使用的商業文化背景下的痞子破壞不可能具有持續的生命,用不了多久,王朔就會以優雅的白領形象出現,傳統的中庸哲學也會再次復活。“在拒絕了強大(盡管帶有烏托邦記痕)的精神導引后,痞子勢必走向‘招安,這也正是商業文化的實用主義影響所致。”

世紀末的沉寂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修己最近在“世紀之交的現代文學研究筆談”中,認為在世紀末,中國新文學研究已失去其“顯學”的地位。因為最近在魯迅研究新動向的研討會上,有人慨嘆:“魯迅遠去了”。

黃修己認為沉寂是脫離了現實利害關系的評判,在沉寂中有可能脫離簡單意識形態背景的結論,扎扎實實地做學問,從政治本位回到學術本位,把“文學史還給文學”,“讓魯迅回到魯迅”。但沉寂中包含的不正常因素是:當一個民族極需文化的時候,文化卻貶值了,隨著經濟建設高潮而來的,是文化建設的低潮,這種低潮,使得學術殿堂顯得冷清而又寒傖。黃修己認為,在文化貶值的背景下,只有保持自己決不自我貶值,只有自己的精神不崩潰,我們的學科才能雖沉寂而不至于崩潰。他提出與同行共勉的口號是:“打開大門說話(原為‘打通后壁說話),豎起脊梁做人”。

陳思和在筆談中,則提及:我似將以怎樣一種文化精神來作為自己行為的價值標準呢?他說,隨著研究的深入,他便對過去一直所遵從的“五四”神圣傳統產生懷疑。“這不僅僅是這一傳統自身在價值取向上存在著虛妄性,而且從實踐的觀點看,正是這種依持了激情而不是理性來參與社會改造的知識分子行為,導致了后來足以引以為教訓的歷史”。陳思和敘述他陷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必須依持新文學傳統作為抗衡各種現實勢力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又明明知道這一傳統在現實環境里越來越顯出自身的虛妄與局限。”心存了這樣的矛盾來做現代文學研究,他認為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回避內心感受到的真實,僅把現代文學當作過去的文本去研究與鑒賞;二是把“五四”傳統縮小到個人守護的一種節操。他認為自己走的是后一條路,而且他現在越來越明白王國維為什么要把個人命運與廢帝聯系在一起,他認為,“一個知識分子在當代的責任并不在于他不斷重復已經被人們所認可的結論,而是參與到對當代生活的改造中去,發揮一個知識分子應能承擔的職能力量。

十大趨勢

《天津社會科學》雜志一九九四年第一期發表邴正的文章,總結概括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十大趨勢為:

1.文化性質從工業文化轉向信息文化。

2.文化主體從區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

3.文化狀態從離散時空文化轉向同步時空文化。

4.文化變遷從穩態變化轉向動態變化。

5.文化權力由壟斷性文化轉向平等性文化。

6.文化層次由精英文化轉向大眾文化。

7.文化傳遞由縱向文化轉向橫向文化和逆向文化。

8.文化方法由分析文化轉向綜合文化。

9.文化結構由偏重物質文化轉向精神文化。

10.文化態度由自信文化轉向自省文化。

橋與舟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特約撰述非衣的《大陸文學與電影》系列報道,撰述文學與電影之間有趣的互動關系。這篇系列報道認為,國內作家由借助電影的方式,通過電影作中介,使自己的作品可以獲得較為穩定的進入西方的渠道,并在經濟收入上受益。用先鋒作家余華的話說,“張藝謀剛向我提出要改編《活著》時,我只為這次機會可能給我帶來的經濟收入感到興奮。進入合作后,我才真正感到,張藝謀的電影對我個人和中國作家整體走向世界有這么大的促進作用。”(因張藝謀的改編,西方的商業出版社就聞風而動)作家劉恒總結得更為直接:“作家和作品是橋,導演需要踏著這座橋去叩響西方電影節的大門。而這些獲獎電影,又是船,作家需要搭這條船去走向世界。”

在目前情景下,國內越來越多的青年作家認為,搭乘電影之舟是他們的作品走向世界最便捷的途徑。有人稱,如果西方電影節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必經之窄門,對于無法與世界直接對話的張藝謀、陳凱歌便是守在這窄門旁的兩座門神。這樣,兩者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是導演買斷作家、雇傭作家進行寫作,另一方面是作家為導演的需求而靠寫作而投靠其懷抱。這種文化動向,使許多人感到擔憂。擔憂者認為,“第五代”國內電影導演本來就是崛起于“后殖民主義”文化背景之下,從西方文化為絕對中心的。多數西方人士希望看到的不是中國的真實現狀,而是東方情調,是奇觀。觀點激烈的北京大學比較文學所副研究員兼電影學院副教授戴錦華認為:“西方的援助之手,或稱文化侵略之手,通過電影已經直接間接地影響到了文學。中國作家為了追求世界的命名,也開始試圖寫可以改編成張藝謀電影的‘張藝謀式小說。在不平等的格局下,以追求命名為主要目的,結果只能是對自己文化有意無意地變異,或干脆叫拍賣。”

單位與創收

一九九四年四月出版的臺灣《當代》雜志第九十六期,發表了臺灣社會學學者葉啟政對大陸社會學狀態的一些感想,葉啟政在《封閉、單位與創收》一文中,集中表達了他對大陸單位現狀的感受。葉啟政感受到,在大陸,單位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體。“單位不只是工作場所,也不只是養家活口的經濟來源,而是整個生命負托的地方,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個人與日常生活一切有關的東西,都需依靠單位提供”。但在現在時,因政府財政無法應付因物價膨脹而形成的單位經費要求,就要求各單位自力更生,自行想辦法創造收入,來維持單位的存在。葉啟政認為,鼓勵“創收”強化了單位對于成員的重要性,單位變成了公司一般,成為大家掙錢的自動轉化組合。創收的驅力漸漸有凌駕了原先預設的工作目標的趨勢。葉啟政站在他個人感受的角度,稱這種創收是另一個走向實用的“文化大革命”。他認為,這種單位的創收,基本上并未必與專業學術完全脫節,但有可能出現的弊病是:一、使單位內的學者不能人人都專心一致地把心力奉獻給學術專業,可能使一部分在專業上能力差而創收能力強的人掌有經濟上的生殺大權,又導致外行領導內行。二、會使無法有效滋生創收機會的基礎研究無人問津。葉啟政認為,創收會使實用掛帥、功利取向的趨勢更加明顯,雖未必使學術的根完全斬斷,卻會使一部分根腐爛掉,使長出來的樹營養不良。

“廚師困境”

孫立平在《東方》一九九四年第二期撰文,把中國今天的農民比作“廚師”,認為當今之中國農民面臨著被一個收入有限的雇主雇傭的“廚師困境”。孫立平認為,近年來,在中國農村暫時的繁榮過后,農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再次拉大,兩者收入差距現在又上升為1∶2.33。孫立平認為,“廚師困境”的基本問題在耕地面積少而剩余勞力嚴重過剩,八九十年代后,耕地以每年約1千萬畝的速度銳減,中國農村就業人口達5.23億人。據有關專家在八十年代末計算,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只擁有3.6畝土地,平均每個種植業勞動力實際播種面積為5.3畝,平均每畝投工14.67個標準勞動日,每個農業勞動力全年平均投入農業的標準勞動日不超過一百個。孫立平認為,解決農民經濟狀態現狀的途徑是提倡兼業和減少“廚師”數量,一方面是由城市吸納一部分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勞力,另一方面是發展鄉鎮的城市規模。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遠遠滯后于工業化進程,孫立平認為,農村的危機與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勢必會妨礙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向現代化社會的轉型。

關于忠君觀念

寧可、蔣福亞在《歷史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二期撰文,討論“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和忠君觀念”。他們認為,甲骨文和金文中不見“忠”字,商和西周典籍如《易》、《詩》、《書》中也沒有“忠”字,可見奴隸制的宗法貴族制度在血緣與等級的制度中把人們彼此關系凝結起來,并不需要忠君觀念,春秋戰國,奴隸制崩潰,社會關系急劇變化,新的倫理道德應時而生,“忠”字由此而誕生,起初,忠不過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忠誠,雖也包括君臣關系,并非專指臣下對君主單方面態度,真正把忠提到重要地位的是孔孟,孔子不僅闡發了“忠”字的各種涵義,把它列為教育弟子的四科之一,而且第一次把“忠”從君臣相互關系的準則改變為臣下單方面對君主的態度。孔子雖認為君臣關系應有條件,還是把君權擺在很高的地位,強調君臣之間上下尊卑的等級區別。孟子則把孔子的認識進一步發展到極限。作者認為在地主經濟的基礎上,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后,忠君觀念才真正有了土壤。秦始皇把皇權提升到絕對、神秘的高度,董仲舒加以理論上的強化。這也就是說,是董仲舒和《白虎通》的作者們真正建構了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忠君是封建政治行為的最高準則的政治規范。

洋務運動中的文化失策

《探索與爭鳴》一九九四年第一期發表黃清根的論文,認為在洋務運動中文化上的失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知識分子的待遇忽視與失當。黃清根認為,在洋務運動期間,各層次的新型知識分子至少在三千人以上,他們其實掌握著文化知識與科學技術,是近代化的重要動力,但洋務官僚卻忽略了對他們掌握的知識的重視。2.對人才培養的忽視,洋務派雖創辦了一些新式學堂,但仍使用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又沒有新的教育措施,所以沒有多大成果。3.對海外學子所學所長不予重視,洋務官僚輕視留學生而使他們回國后難以施展才學。4.提倡學術研究和尊重學者沒能一以貫之并蔚從風尚。5.倡導開放往來,但又對近代西方的新理論、新思想因隔膜而總是涉其淺,未歷其深,甚至拒其受,不愿或不敢引進致用。

文明的未來模式

《浙江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第一期發表申曙光、寶貢敏、蔣和平的論文,論及文明的未來模式,認為脫胎于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輕工業文明更先進、高級、偉大的文明。它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原則,是一種建立在生態系統不斷進化基礎上的持久文明。生態文明強調科學技術的生態規范化,以生態能源為基礎,卻采用不造成生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能源形式,雖依賴于科學技術,卻避免了科學技術在工業文明中產生過的污染。它的價值觀,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價值觀,強調滿足人的生態需求,提高人的整體生活素質。在對自然環境的態度上,工業文明是一種灰色文明,而生態文明則是一種綠色文明。目前工業文明向著生態文明的過渡,體現在價值觀念、消費觀念、城市發展模式、人口生產模式、科技發展、平等觀念等一系列的轉變。

新聞的做法

美國一位研究新聞及新聞記者的學者吉伯爾(Gieber)曾作過一個有關新聞傳播的研究,題目就叫做《新聞就是新聞記者做出來的東西》。臺灣遠流出版公司最近出版了美國學者羅西科(Bernard Roshco)的一本專著《制作新聞》,專門研究關于新聞的社會學內涵。據《中國時報·開卷》翁秀琪介紹,在這本《制作新聞》中,羅西科從社會學的角度,把新聞產生的過程看成是一種社會過程。新聞既然是做出來的,自然就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定義和形式,它是隨著社會、文化、科技條件而有所不同。羅西科從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這個重要的社會過程中,來凸現新聞制造過程中的重要陷阱。例如,新聞制造過程是一個安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將一些非例行化的過程,強行通過像新聞路線安排這種結構化的做法,來應因新聞本質上的一些要求。例如,新聞制造過程也是一個斗智過程,因為聰明的消息來源會很知道記者要的是什么,會采取各種策略來“喂”記者。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是互動關系,羅西科進一步指出,新聞制造過程更經常是一種妥協的過程。羅西科的這部專著以揭露美國新聞機構的新聞制作概念作為實例,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新聞制作的這種運作,對主流社會機制仍是靠攏的姿態,具有不利于獨立報道及研究的偏見。

文事近錄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网站|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国产精品香蕉| 精品国产www|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日韩美毛片| 91国语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综合|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永久天堂网Av|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毛片免费在线|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黄色a| 久久www视频|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伊人久综合| 超碰91免费人妻|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激情综合网址| 看国产毛片|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91伊人国产|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久久毛片网|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欧美日韩资源|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日韩午夜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亚洲最大综合网| 欧亚日韩Av|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婷婷午夜天| 99久久性生片|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色图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