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城 彭劍平
一
許永楠的少年時代是在磨難中度過的。
他7歲那年,46歲的母親因患肺癌臥床3年后離他而去,給他和父親留下一大筆為治病而欠的債務。
失去了母愛的許永楠只得在年邁的奶奶照顧下生活。不幸,半年后,奶奶又離開了人世。
這年年底,一場大火又把他家化成了一片灰燼。
一連串的不幸,使許永楠過早地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家里窮,沒錢供他上學,他冒著嚴寒酷暑,揀些柴草讓父親賣了來交學費。買不起筆和作業本,他就拿根樹枝在地上練寫字,算算術。沒有課本,他就在課余時間借人家的來閱讀。他知道父親能夠讓他上學已經很不容易,每天放學回家,從來沒去玩過,總是盡力幫助父親干一些繁重的農活和家務。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也一直名列前茅。由于他作文寫得好,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縣第一小學破例收了他這個農村生。
這一年他12歲,只身一人來到離家70多華里的縣城求學。學校那時還沒有蓋學生宿舍,他家在縣城又沒有親戚,貧寒的家境更沒有錢來租房子,父親只好在校門口用柴草給他圍了間茅草庵。雨季,茅庵漏雨,他就往墻角躲一躲。沒錢買煤,就撿些樹葉來燒。夏夜蚊子叮咬,他把雙腳放在水里,堅持在昏暗的油燈下做作業。吃不上飯,就去街上揀破爛賣了,買燒餅充饑。他曾是縣城有名的“破爛王”,可再窮再苦,他都不肯放棄學業。父親看他瘦弱得不成樣子,勸他:“回家去吧,這書不念了!”他卻抹著淚堅定地搖了搖頭,說:“苦,已經吃了,我不怕,怕的倒是今后沒有文化成不了器。只要能讓我學習,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下去!”他在那間擋不住風寒的茅庵里一住就是6年。生活的艱辛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他堅持每天寫日記和看課外書,課余時間幾乎全是“泡”在學校的圖書室里。幾年下來,他看完了《西游記》《水滸》《紅樓夢》等名著,借閱了《少年文藝》《兒童文學》《小說選刊》等20多種雜志,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知識。
1985年他參加了《小學生》雜志舉辦的全國小學生“說給老師的心里話”征文活動,他寫的《老師要了解學生》獲二等獎,成為安徽省唯一的獲獎者。文章在《小學生》雜志發表后,他收到了全國各地小讀者來信70多封。1986年,他的習作《爹》獲《初中生學習指導》全國第二次作文大賽征文獎。1988年5月,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素材寫了《啊!沉默的冬天》,獲“全國中學生第二屆泰山杯作文大獎賽”二等獎。同時,山東《宇宙風》雜志特聘他為小記者。不久,他寫的《哎喲,弟弟妹妹》又獲《初中生必讀》“丑小鴨杯征文”一等獎。接著又在《宇宙風》雜志上發表了1.3萬字的小說《最后的夏天》,繼而推出電影劇本《茫茫的遠天》……
許永楠在寫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人們驚奇地發現,他的這些作品竟全部取材于他艱辛而又真實的生活,全部寫成于他那擋不住風寒的茅草庵。他將自己的許多辛酸經歷濃縮為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片斷:兒時在媽媽墳前發呆;茫茫大水邊拾柴;雨夜一人在破屋中淋雨;冬夜孤身一人經受寒冷……到初中畢業,他已有6篇文章在全國性的比賽中獲一等獎和二等獎。他的一篇篇習作被報刊推出后,打動了無數讀者,全國各地有4000多人給他寫信。安徽泗縣的讀者陳敏,看了他的作品后來信說,我原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苦的人,多次有過輕生念頭,看了你的文章后,覺得你比我還苦,可你卻不甘沉淪,是你使我走出了狹隘的思維圈子,又讓我揚起了生活的風帆。他刻苦求學的事跡在中央、省、地等十多家報刊電臺披露后,60多歲的旅美華人、舊金山亞洲藝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伍振權先生把刊有他事跡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剪下來,附上自己的詩作從大洋彼岸寄來,主動和這位“奇才”結為忘年交。1989年,阜南縣評選首屆“十佳青年”,全縣共發行選票5000張,收回有效選票4600張。許永楠以得票4000張榮登榜首。現安徽省委書記、當時的安徽省省長盧榮景聽了他的事跡后,緊緊握住他的手感嘆:“英才多從磨難出啊!”
二
1991年底,高中畢業后在縣廣播電臺擔任特約記者的許永楠毅然報名參軍。這之前,他已先后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安徽日報》等中央、省、地、縣報刊電臺用稿170多篇。其中,少兒節目《淮河岸邊“小百靈”》(與人合作)獲1989年度全國第八屆優秀廣播節目二等獎;《故事大王小蓓貝》獲1990年安徽省優秀廣播節目一等獎;《王家壩開閘蓄洪》(與人合作)獲1991年度安徽省優秀廣播節目一等獎和全國優秀廣播新聞節目三等獎;《渴望求學少女的不幸》被《人民日報》加編者按發表,并被收入中央電視臺制作的《淮河在這里沉思》電視專題片。說起他參軍的動因,他說:我的家在淮河岸邊,淮河每次發大水,總是大批大批的解放軍前來救災,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解放軍。從小我就對解放軍充滿崇敬之情。特別是學員排長周麗萍在抗洪救災中舍身為民,更在我心里引起了極大震撼。
許永楠剛入伍時,由于從小生活貧困,營養不良,身體素質較差,一時難以適應高強度的訓練。新兵訓練初期,練站姿,他開始站不到8分鐘,拉單杠,拉不了3下,做俯臥撐,堅持不到10個。為了刻苦磨練自己,他采取加碼式的訓練方法,逐步加大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以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碰傷了,摔痛了,他都咬緊牙關堅持。一次器械訓練,他一個大回環從單杠上落下,杠上粘著許多小紅點。班長忙扒開他的雙手,見他滿手血泡,說啥也不讓他再上器械。但他只作了簡單包扎又練開了。經過刻苦訓練,他的體質增強了,訓練成績也上去了。
新兵生活結束后,他分到坦克七連。連隊安排他當炊事員,他二話沒說,愉快地來到了炊事班。到崗后,他虛心向老炊事員學習,從生火、壓火、切菜等基本功學起。為練好刀功,他用刀背練習切菜,指甲敲破了兩個也不在乎,大家都夸他的飯燒得香,菜炒得好。不久,連隊讓他改當二炮手。訓練跟不上,他就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熄燈號吹了,他向班長請求到車庫練裝填,一練就是兩個多小時。經過半個月的苦練,他的專業技術就進入了全旅前十名。年底,連隊安排他代理文書,他不叫一聲苦,不喊一聲累,總是默默地把連隊所有的器材擺放得整整齊齊,管理得有條不紊。當放映員后,他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經常不分晝夜,積極撰稿,先后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作品20余篇,其中《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某旅利用現有條件把兵練活》一文在軍區報刊舉辦的“今日兵種”征文中獲優秀新聞作品獎。
就在許永楠滿懷熱情投入工作的時候,家庭的不幸接踵而來。1992年5月,他的父親因胃出血昏倒在麥田里。姐姐來信告訴他,家里農忙,需要他回去照料。當時,他正從炊事班下到排里,擔心回去后訓練跟不上而只字未提。1993年4月,探親歸隊的老鄉陳杰濤回來說,他父親幾天前趕牛耕地,不慎摔倒,右腿骨折,住進了醫院,姐姐也患了重病。聽說這些,許永楠禁不住掉下了眼淚,真想立即就回到父親膝下盡盡孝心。在他的心里,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自己能夠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長、成人、成才,不知傾注了父親的多少心血;母親早逝,是父親既當爹又當媽地把自己拉扯大;從開始懂事起,又是父親教自己如何立身做人;在上學期間,家里窮得揭不開鍋,可父親寧肯不吃,也要想方設法經常披星戴月步行70多里,給自己送點吃的……他非常感激并且深深愛著他體弱多病的父親。可他一想,父親從來沒在他面前訴過苦,為的不就是讓自己在部隊能夠安心工作嗎?再說當時部隊正忙于坦克換季,時間緊,要求高,自己請假走了,別人就得多千一份活。于是,他連夜給姐夫寫了一封長信,說明不能探家的原因之后,又一心撲到了工作上。兩年多來,許永楠的父親先后5次患病住院,有兩次病危,他都沒有回去過一次。他就是這樣背負著沉重
的家庭負擔,默默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部隊……
三
對于自己和家里的困難,許永楠總是默默地忍受和克服,但他卻看不得別人有困難。
他的家境十分清貧,連碗柜、衣櫥、飯桌都沒有,至今還沒有安上電燈,除了鹽外,一年到頭難得買幾次油和醬醋,住的還是他7歲遭火災時鄉親們幫助蓋的土坯草房,全部家當加在一起也賣不到100元錢。而且,家里還背著2700多元的債務。可就是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他仍然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戰士劉明四的母親患癌癥住院,他得知后,想到自己的母親也是被癌癥奪去了生命,便把平時節約下來的170元錢全部悄悄以戰友名義寄了去。后來,劉明四回家奔喪時,得知了這件事,歸隊后查了好長時間,才查出是他。劉明四問他:你把錢寄給了我家,你家的困難咋辦?看到戰友也失去了母親,他難過地說:“只可惜這點錢沒幫上你的忙,希望你節哀。”說著說著,倆人不禁抱頭痛哭……
1993年9月23日,許永楠出差到廈門,途經輪渡碼頭時,見一名外地打工青年昏倒在路邊。他背起那青年就往醫院跑,還把自己兩個月的津貼費80多元錢全部用在了給病人掛號和付醫藥費上,直到病人蘇醒過來后,他才悄然離開病房。事后,有人問他為什么會去管這樣的“閑事”,他說,我最見不得別人有難處,如果看見別人有難我沒去幫助,我的心會不得安寧。
1993年10月,許永楠在175醫院外三科住院。從入院的第一天起,他不是幫護士清理衛生、接送病號,就是忙著給病友提水、打飯,還主動幫助那些動大手術的重病號擦洗身體,甚至排大小便。福建詔安縣梅嶺鎮竹木公司職工何鎮炎12歲的女兒娟子做了腦瘤切除手術,幾天幾夜昏迷不醒,前來護理的母親因勞累過度也病倒了。與她們素不相識的許永楠見此情景,主動攬下了一切護理事務,直到她們痊愈出院。當何鎮炎拿出500元錢答謝他時,他拒絕說,我不是為了錢才幫她們母女倆的!何鎮炎感動地說,解放軍好,還是解放軍好!許永楠出院那天,外三科全體醫務人員和病號共30多人,列隊為他送行……
有人認真地作過統計,許永楠當兵兩年多,現在每個月有43元的津貼費,加起來總共是1100多元。兩年多來,他除了買日用品和部分書刊用去400多元,其余的700多元全部用在了為別人排憂解難上。駐地一位擁資百萬的個體老板聽了許永楠的事跡后贊嘆:“這樣的人真了不起,這些事叫我就很難做到!”得到過許永楠幫助的戰友劉明四,得知許家比自己家還窮時,深深地被許永楠的行為所感動,在與許永楠抱頭哭過一場后,當即給連隊黨支部寫下決心書,表示一定要以許永楠為榜樣,做個像許永楠一樣的人。
四
許永楠不僅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個強者,是個好人,在突發的危險面前,他更表現出了自己真英雄的本色。
今年2月8日中午,地處淮河災區的安徽蒙洼蓄洪區刮起了八九級大風,阜南縣郜臺鄉木郢村村民李東嶺家因高壓線相撞著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大火迅速朝鄰居殷子蘭、張澤新、李思民家竄去。一時間,風聲、火聲、哭喊聲、呼救聲混成一片。
這天是臘月二十八,兩天前才從部隊回來探親的許永楠正因高燒39.4度躺在床上輸液,朦朧中聽到有人喊救火,他心里一驚,拔掉針頭就往外跑。由于身體虛弱,兩天沒吃東西,等他跑到200米外的出事地點時,已累得氣喘吁吁,臉色蒼白。望著亂哄哄的撲火人群,他冷靜地觀察了現場,發現大火來自電源。他忙找到村長張澤平、支書張澤普,提出由自己去關閘斷電,以防別處起火,讓他倆把群眾組織起來,控制火勢蔓延。
電閘安在“五保戶”殷子蘭家。許永楠趕到殷家時,大火已經封門,房頂的火苗竄出約有2米高,房梁已發出劈里啪啦的爆響。他果斷地把一盆水澆在頭上,然后躬身沖進火海。屋里高溫加上濃煙,熏嗆得他不敢睜眼張嘴。在已經燒去過半的木柱上,他找到了電閘,便一把拉下灼手燙人的瓷柄,切斷了電源。就在他返身將沖出屋時,忽聽到有微弱的呼救聲,尋聲找去,原來是78歲的殷子蘭大娘從炕上跌到了地下,動彈不得。他忙抱起大娘快步沖了出來。就在他沖出屋的一剎那,房梁在身后“轟”的一聲塌了。
村民李思民家起火時,李思民和妻子不在家,兩個孩子大寶小寶卻被大火困在了屋里。許永楠把殷大娘放下后,再次往身上澆了盆冷水,便一頭沖進李家。他沖到孩子身邊時,兩個孩子正摟在一起哭叫,他一把沒能將兩個孩子抱起,只好使勁將他們掰開,一手夾起一個往外沖。小寶因為受到驚嚇,忽然掙開他的臂彎,竟又往屋里鉆。情急中,他抓住小寶的一條腿,倒提著沖出了火海。人們見他的背上已經著火,急忙往他身上潑水把火澆滅。
這場大火燒了3個多小時,許永楠救出4名群眾,身上有8處被燒傷。在大火快要撲滅時,他因體力不支昏倒在地,鄉親們把他抬進村衛生所搶救,1個多小時后才慢慢蘇醒過來。第二天是大年三十,許永楠這個年是在病床上熬過的。
2月23日(正月十四)下午3點多鐘,許永楠在姐姐許永霞的陪同下從縣醫院治病回來,準備和全家一起過個團圓的元宵節,當行至距本村約半公里的河灣時,忽然聽到有人喊“救命”。他隨手把提包扔給姐姐,迅速向河邊跑去,只見落水婦女張保琴和7歲的女兒小鳳正在河里掙扎。他迅即甩掉軍大衣,縱身跳入5米多深的冰河。張保琴急切地喊他:“快救我女兒!”他一把抓住小女孩的衣領就往岸邊游去。把小女孩救上岸后他又返身去救張保琴,沒想到張保琴見女兒得救了,自己卻支撐不住了,竟死死地抓住他的胳膊。他一連喝了十幾口冰水,好不容易才掰開張保琴的雙手,潛下水里,用盡全力托起她往岸邊推。
當許永楠疲憊地爬上岸后,可怕的事情又發生了。先被救上岸的小鳳在慌亂中去拉媽媽掉在河邊雪地上的另一條褲腿時,又滑進了水里,掙扎幾下就不見了。
在零下8度的天氣里,兩次躍入冰河,許永楠已渾身凍紫,手腳僵硬。
但當他看到張保琴哀求的目光,想到自己不下水,小姑娘就可能沒命,一般人尚且不能見死不救,更何況自己還是個軍人?強烈的使命感使他再次站起來。姐姐見他又要下水,慌忙勸阻:“再下去就沒命了!”可他二話沒說,就跳進了河里。這時,他已不能踩水了,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慢慢下潛,摸索了好一會,終于摸到了小鳳的胳膊,并將她托出水面。
張保琴母女得救了,精疲力盡的許永楠卻沉入了水中。
外出打工回來的青年郭華明聽到了許永楠姐姐和張保琴母女的呼救聲,趕來潛入水中把許永楠救起。許永楠已人事不省,經醫務人員全力搶救,4個多小時后,才從死亡線上活了回來。
當晚,張保琴的丈夫殺了一頭羊,燉了一罐雞湯送到許永楠家。第二天,許永楠又讓父親送了回去。
26天的假期里,許永楠在水火中救出6名群眾。他的壯舉在當地引起了強烈震動。省、地、縣許多新聞單位相繼報道了他的事跡。阜南縣委、縣政府作出決定,號召全縣130多萬人民向他學習。3月1日,許永楠帶著鄉親們的敬意,帶著身上的8處燒傷,按時返回部隊。離家的那天,全村老老少少全部出來為他送行。78歲的殷子蘭大娘硬讓別人背著來送他,嘴里一直念著“好人啊好人!”村長張澤平和支書張澤普一定要步行70多里送他到縣城上汽車。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全村老少全都淚雨滂沱……
(作者單位:32404部隊政治部組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