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7月17日至7月22日,全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研討會在江西舉行。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劉鵬出席會議并作總結。會議著重就今后青年志愿者行動抓活動落實,抓機制建設,更上一層樓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本刊編發這組短訊,或許對各地在今后開展志愿者活動時有所參考和幫助。
步入社會化推出新舉措——山東省泰安、濱州、煙臺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化特色
泰安——通過新聞媒介招募志愿者
為使“青年志愿者”活動一開始便納入社會化的軌道,充分體現活動的公開性,團泰安市委廣泛招募志愿者。團市委在活動初始階段就積極爭取本市各新聞單位的支持,在泰安日報、市電視臺、市電臺連續播發了招募志愿者啟事。啟事播出僅一個月內,在基層單位和到團市委報名的青年近5000人。團市委在建檔立卡后,舉行了隆重的志愿者宣誓儀式,在社會上和青年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濱州——建立志愿者活動獎勵基金
團濱州地委為使志愿者活動有社會化的物質保證,活動之初便聯合地區經委、建委和交通、民政、教育、衛生、公安等11個部門,下發活動通知,成立由地委分管書記任組長、各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聯合指導小組,并聯合籌資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動”獎勵基金,從而通過社會途徑保證了活動的開展和深入。
煙臺——形成志愿者組織體系
煙臺各級團組織堅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則,積極探索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組織形式,努力形成設置合理、易于運轉的組織體系。一是建立由青年組成的志愿服務隊;二是建立由某一領域內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或特長的青年個人或團體組成的志愿者協會;三是建立由志愿者個人、服務隊、志愿者協會組成的青年志愿者聯誼會。
(團山東省委宣傳部)
服務入手合約保障
——團武漢市委構建青年志愿者活動服務體系
青年志愿者活動必須抓住社會熱點、難點和弱點,在服務上做文章。團武漢市委就是由此初步形成青年志愿者活動的“六大服務體系”,并通過志愿者與被服務者、志愿者與志愿活動的組織者之間的合約來保證活動的持久開展。這“六大服務體系”具體而言就是:志愿助工服務——主要是服務重點工程、服務企業生產經營、服務城市管理的志愿服務活動;志愿助農服務——把科技扶貧作為這一活動的重要內容,組織科技攻關帶頭人成立科技扶貧小分隊,深入鄉村為廣大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志愿助學服務——通過“1+1”助學計劃等,把捐助失學少年作為自己神圣的職責;志愿助醫服務——醫療衛生戰線的青年志愿者把服務病人作為志愿活動的主要內容;志愿助老服務——敬老愛老是青年學雷鋒活動的傳統,青年志愿者活動一開始就把為孤寡老人服務作為目標之一;志愿助孤服務——助孤扶殘也是青年志愿者奉獻愛心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優秀志愿者胡曼莉創辦中華綠蔭村,收養36名孤兒被社會廣泛傳播后,團武漢市委抓住這一契機,在全市開展了這一活動。這“六大服務體系”大體涵蓋了武漢市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武漢市各級團組織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了富有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動。(團武漢市委宣傳部)
抓長年常年抓
——團福建省委在青年志愿者活動中做到“四個結合”
要使青年志愿者活動經常化、不松勁,能得到黨政支持、社會關注,必須在青年志愿者活動中注意四個結合點。
其一是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與倡導社會新風氣相結合。“熱心獻社會,真情暖人心”是青年志愿者活動的宗旨,通過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在全社會倡導新風氣,是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根本任務。如福建省各級團組織普遍開展的“溫暖送萬戶”和為烈軍屬、孤寡殘老等對象實行的定人、定點、定時間、定內容、定效果的“五定”服務等活動,為改善社會風氣發揮了良好的社會作用。
其二是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與解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因為針對“熱點”開展志愿者活動是贏得社會認同贏得黨政重視的重要途徑。團福建省委從福建的實際出發,把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交通秩序,作為全省志愿活動的重點工作,全省大中城市普遍建立維護社會治安和交通秩序的志愿者隊伍。
其三是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與服務黨政工作中心相結合。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團的活動是共青團工作的一項根本原則,青年志愿者活動同樣需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來設計和開展。團福建省委從全省建設臺灣海峽西岸經濟繁榮地帶這一中心工作出發,制定了“為324國道拓寬改造工程獻青春”百支青年志愿者隊伍,并通過新聞媒介的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其四是開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與發揮團的突擊隊作用相結合。如在三明、南平等地遇到百年不遇的水災時,當地團組織迅速組建青年志愿搶險救災突擊隊,開展抗洪搶險、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等活動,大顯志愿者風采。
(團福建省委宣傳部)
結合本職崗位滲透特殊群體
——團哈爾濱市委探索青年志愿者活動內在規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受助者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變化的,有的需要物質,有的需要精神安撫,有的生理上有疾病,有的心理上有創傷。因此青年志愿者活動必須結合本職崗位,發揮志愿者之特長;同時針對受助者的情況,因人而異,向特殊群體滲透。哈爾濱市在志愿者服務活動中開展了“共有的青春”為名的團干部、優秀團員同勞教所的學員結成對子的幫教活動,“一助一”的幫助貧困失學少年的志愿助學活動,為孤老病殘者服務的“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等,都是向特殊群體滲透,為特殊群體服務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實踐證明,青年志愿者活動針對性越強,向社會特殊群體滲透力就越強;滲透力越強,活動的活力和生命力就越強。
(團哈爾濱市委)
正視問題努力探索
——江西、大連等地團組織對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新思考
團江西省委副書記陳衛民認為:半年多來,志愿者活動已經有了好的開頭。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一是組織體系很不健全,前一時期的志愿者活動大多是團組織采取傳統的方式,借助行政手段組織開展的,活動雖轟轟烈烈,但潛伏著盲目無序的問題,有些活動缺乏系統規劃;二是認識有些模糊,形象不夠鮮明,不少人不清楚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務活動的參加者的區別,還有的把志愿活動和學雷鋒活動和團的其他活動等同起來;三是志愿者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工作經費,目前開展志愿者活動大多是依靠團內簡陋的條件和有限的經費維持,一些地方甚至背著“包袱”搞活動。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構建運行機制,使青年志愿者活動步入社會化的軌道。
團大連市委副書記陳磊認為:由于青年志愿者活動尚處于初期的起步階段,既無經驗又無章可循,因此難免會遇到問題或困惑。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目前的志愿者活動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這于今后活動的深化不利,如果只有有限的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那么只能積累有限的工作經驗,難以使志愿者活動成為具有長期效應的團的常項工作;其二,目前的志愿者活動,主要是借助于團組織的組織網絡優勢而展開的,也就是說是借力而生的,這從初期啟動看,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但從發展看,青年志愿者活動應有明確的定位、定義和運行機制,從組織設置、活動要求、運行保障、責任義務、激勵辦法等方面都需要有明確的規范,從而使志愿者活動形成自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