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朝魯等
“保護明天”青少年報刊記者百日行(六月五日~九月五日)活動即將結束,然而,在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考者看來,保護“明天”依然任重道遠。
巴音朝魯(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4億未成年人是跨世紀的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明天。現在他們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每個公民的關懷。“百日行”報道的大量事實證明,我國廣大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是很好的,他們正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茁壯成長。同時他們畢竟生長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會上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現象仍很突出:禁而不止的宣揚兇殺、暴力、淫穢、荒誕的書刊和音像制品不時地襲擊著意志薄弱的未成人;學校教育中的輕德重智、忽視全面培養的傾向,使相當多的未成年人心靈扭曲;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及伴其而生的過分溺愛和簡單粗暴等不良教育方式,使一些未成年人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一些不法之徒專以年幼弱小的未成年人為對象進行各種犯罪活動,腐蝕和摧殘著未成年人。因此,保護祖國的明天將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動員全社會運用包括輿論的、行政的、法律的等各種手段,徹底消除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現象,自然應成為共青團組織和青少年報刊的一項光榮職責。
張若飛(團中央權益部部長)
青少年報刊記者百日行報道的保護未成年人工作正反兩方面的情況,給予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一、保護明天,必須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法》實施兩年多來的教訓告訴我們:有的單位仍然不明確本部門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承擔的責任,不能依法履行職責。有的公民不明確法律規定的義務,仍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結果導致不少侵權案件發生。因此,宣傳《保護法》仍然是一項艱巨、長期的任務。二、保護明天,必須建立健全各級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目前,已有17個省、市、自治區依據法律規定建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百日行”中,記者所到之處,凡是建立了保護機構的地區,《保護法》貫徹落實工作就比較扎實,成效顯著。反之,法律宣傳工作就不夠深入,保護工作就冷冷清清,甚至無人過問。可見,保護機構是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組織保障,是做好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我們盼望著有更多的地區建立起未成年人保護機構。三、保護明天,必須下功夫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境。一是要優化文化環境。要清除文化市場中兇殺、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文化制品;要加強對營業性舞廳、歌廳、夜總會以及電子游藝廳等場所的管理,把不宜場所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同時希望文藝界為未成年人創作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文藝作品,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優化家庭環境。目前,家庭教育不當和破損家庭增多是影響未成年子女成長的主要因素,需要社會各方面高度重視。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通過舉辦家長學校等,使家長樹立正確家庭觀,自覺承擔起撫養和監護的責任,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培養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梁耀輝(團中央權益部法律處副處長)
貧窮是一種綜合癥,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教育品質下降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許多地方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巨大障礙。然而,隨“百日行”記者團走訪了部分省市后,我們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全面的看法。貴州省張玉芹副省長告訴我們,貴州雖然是有名的貧困地區,但貧困不能成為未成年人得不到很好保護的借口,貧困不能成為我們“未保”工作做得不好的托詞。的確,我們處在這樣一個客觀存在的二難境地,要超越貧困—失學、犯罪—貧困……的怪圈,需要全社會、每一個人盡可能多地奉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模范帶頭作用仍然是最重要的。特別是目前尚無充足的條件建立比較完善的“未保”機制的情況下,“未保”工作仍然依靠各級部門的自覺協調、自覺奉獻,一種有人出人、有物獻物、有錢捐錢的實事求是的做法,也是一種竭盡全力的有效辦法。只要我們真正的做到這樣竭盡全力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相信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陸康勤(本刊青年生活部主任)
保護未成年人工作,遇到最大的困難,恐怕不是物質上的貧困,而是人們觀念上的傳統羈絆。
有位團干部曾對我介紹:某男賭博成性,致使傾家蕩產,情急之下,竟然逼迫三個女兒沿街乞討,為其掙錢,供他吃供他賭。而鄰里無一人過問。因為人們觀念中,這是人家家中事,他人不便問;再則,孩子是爹媽生的,為爹去乞討,也算是盡孝。
再如:某婦人因晚上要加班,將小兒哄睡著后,鎖于家中。不料孩子醒來,見不著大人,便爬上陽臺,不慎跌落而亡。作奶奶的悲痛之中,上告法院,要問兒媳未能看好孩子之罪。當編輯部討論此案例時,大多數人認為:那作奶奶的太不盡情理,生母失子已是悲痛至極,又不是存心,有何罪錯?但也有人認為:小孩很難識別危險與非危險,父母作為監護人就有看管孩子的責任。若此事換一個人,如保姆在晚上外出(即便是為了上夜大去學習),而致孩子喪命,怕就要追究責任了。其實此中的區別僅在于一個是生母,一個是保姆,仿佛孩子只是生母的私有物,他人不能干預私有物的屬主如何處置私有物。
而革除人們觀念上的傳統羈絆是一件漫長的工作,因此,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無疑任重而道遠。
劉朱嬰(本刊社會生活部主任)
“兒童健康成長”是人類幸福之根本。
在我的采訪本上,有兩個尚未整理出來的真實故事。其一,一個9歲男孩與一個7歲女孩發生兩性關系,女孩告發,雙方家長驚愕不已。隨即,女孩家長告到派出所,要求追究男孩的法律責任。男孩家長不服,認為法律上對無行為能力的人不予追究,雙方僵持不下。最后,派出所將男孩傳來詢問原委,當問到其為什么要這樣做時,男孩理直氣壯地當眾回答:“跟爸爸媽媽學的!”“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干的!”據他講,其父母“在干那事時”,對他不躲不避。其二,一對夫妻離婚,拋下7歲的男孩由其外婆收養。不久,外婆去世,孩子無所依靠,便去重慶尋找生母。但生母與其父親嘔氣,拒絕收養他。無奈,他又乘船到上海找尋生父。其生父唯恐因他的到來而影響自己與新婚妻子的關系,同樣將他拒于門外。他只好流落街頭,饑餓難耐中,他學會偷竊,曾被憤怒的路人痛打,后進少管所。被親生父母遺棄的悲哀和被世人羞辱的刺激使他產生強烈的報復心理。從少管所出來后,他潛入生父家中,將所有家具一應砸毀。正在發泄時,恰遇其生父回家,連一剎那的猶豫都沒有,他挺刀而上。短短幾秒鐘,他為生父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悲劇已經發生了,但一些問題不能不讓我們去思考。為了發泄自己的情感而不顧身邊的孩子;為了構筑自己新的“愛巢”而置親生兒子的生存于不顧。最終的受害者是孩子,同時也是父母們自己1我們每一個人是否應該從以上的悲劇中意識到,作父母的,當你們在為自己營造“幸福”的時候,是否想到了孩子?是否想到同時應該保護孩子現在和將來的幸福?
世界衛生組織曾把“兒童健康成長”列為“全人類幸福、和睦相處和安全之根本”,可謂意味深長。試想,如果沒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又怎么會有國家和民族繁榮昌盛的今天和明天?毋庸置疑,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都是與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下一代的幸福和為下一代創造幸福,也就是為我們自己創造幸福。由此可見,“保護明天”是世世代代都要為之努力的!
張衛理(法制日報社記者)
曾經到過許多工讀學校和少管所,曾經常被一些街頭乞兒牽扯衣角,也曾經為不少街頭賣藝少年感動。然而,這次參加“保護明天百日行”活動,心中裝著“保護明天”的主題,格外令人心靈震顫。孩子是社會的,但孩子首先來自家庭。在這種意義上講,家庭、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是最基礎的、第一位的,這起碼的第一步的失敗對孩子可能是一種無法估量的打擊。在少管所,我任意找了10個孩子,一問竟然有9個孩子的父母離婚,而且導致這些孩子染上惡習的最初的背景都有驚人的相似,即父母離異無人關心孩子,任其自由游蕩,最后走入歧途。有一位少年噙著淚花對我說:“我一直都沒有好好看一眼我媽,我的記憶中沒有媽媽的清晰形象,也不知道她現在在哪里。可是每天睡覺前或醒來后,我都希望她能出現在我的面前。”在一所工讀學校,我遇見一位少女的媽媽,她告訴我自己管不了這孩子,希望能送到這所學校來,可校長說不收女生。重慶一位小學的校長告訴我,他們每學期都有幾個沒人管的孩子要讓老師領回去吃住。現在有一種把家庭的職能推向學校、監獄、法庭以及社會福利機構的傾向,而事實上,這些機構真的能代替家庭的職能、父母的親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