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善
人們常說東北三省是我國的工業“巨人”,其實,支撐這個“巨人”的主要是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東北三省科技人員數、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數均居全國各大區前列。
然而,近些年來,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科技人員和成果“北方開花南方結果”的現象悄然出現。“巨人”經受著嚴峻的困惑和挑戰。
近水樓臺不得月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景遐斌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某省召開的一次科研成果交易會上,有400多位廠長經理參加,所里展出的科研成果竟無人問津,最后不得不拿出38項實用性強的成果白送給企業,此項決定即使寫出告示又做了廣播,也只有7位廠長前來過問。景遐斌說:與這些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所有位工作人員到江蘇泰興市出差,隨身帶了一本科技成果資料匯編,市里聽說后如獲至寶,紛紛找到這位工作人員,一天之內便達成意向書15項!
論實力,東北三省共有科技人員320多萬,其中遼寧省科技人員總數達162.49萬人,居全國各省市第2位;黑龍江省科技人員66萬人,居各省市的第13位,占全省人口總數的2.7%,比全國的1.8%高出0.9個百分點。中國科學院有12個分院,東北就有2個,直屬科研所13個,這些科研人員每年研制成功并經省部級以上單位鑒定的科研成果數千項。然而,不僅轉化率低,即使轉化,許多成果也流到南方,尤其是流到東南沿海一帶。東北某省14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統計,在1670項科研成果中,實現成果轉化的有1571項次,其中向省內轉化的有779項次,向省外轉化的有792次,分別占成果轉化總數的49.6%和50.4%。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每年通過省級鑒定的成果近50項,省內轉化的僅占1/3,其他均被南方省區吸引去。哈爾濱工業大學鑒定成果百余項,僅有30%至40%在省內轉化。這些科研成果南流后,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有的形成了產業,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
東北三省科技管理部門的同志說:應該看到,科技成果既然是商品,就具有在流動中轉化的屬性,但這些年的狀況基本上是由北向南單向流動,而且流量越來越大,這不能不引起人們關注。具有人才技術優勢的東北人,近水樓臺何以不得月?
缺乏競爭意識,思想觀念陳舊,是東北廠家普遍存在的現象。哈工大18系教師研制成功真空鍍膜玻璃,某市一家企業領導聞訊趕來,2萬元轉讓費還嫌責。就在這時,南方某市長聽到消息,開著汽車趕來,當場決定投資2000萬元,而哈工大則以技術入股,雙方合建企業后很快見到效益。校科研處張秋道副研究員深有感觸地說:東北有些企業領導思想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總希望學校把成果白給才好。缺少風險意識,是東北廠家的又一表現,哈工大在王經三教授研制成功鎘鎳電池后,校科研處長主動找到某市一家電池廠洽談轉讓事宜,企業領導思前顧后,擔心銷路不好,不敢要。沒料廣東江門電池廠廠長李就出其不意地找到了王經三,花15萬元搞中試,建起廠房生產,日產電池1萬支,90%銷往國外,工廠一躍成為全國明星企業。
經濟機制不如南方活,是科技主管部門的普遍反映。在吸收科研成果時,大中型企業不如小型企業,國有企業不如鄉鎮企業。東北三省國營企業多,國有大中型企業更多,而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南方省市集體鄉鎮企業十分發達,在吸收科研成果時表現出明顯的優勢。三省科技主管部門的負責同志尤其強調,承包經營帶來的短期行為,是妨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原因。一些領導對短期難見效、投入資金大的技術改造項目不愿主項,有的企業領導只管承包的三五年,工人能開出工資、發出獎金就行了。黑龍江省科技開發交流中心在企業中推廣密閉式冷凝水節能新技術,連著走了好幾家企業,廠長們都說這項技術好,就是不想上,有的怕搞不好出了問題承包期內不好交待,不如安安穩穩過日子;有的眼看承包到期,投入資金過多,不愿為下任廠長做嫁衣裳。
打官司的煩惱
科技人員最怕打官司。
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工藝系教授王滔研制成功可以取代同類產品的封頭旋壓設備,一家企業對這項技術很有興趣,成果在企業轉化后形成生產能力,企業獲得大量利潤。王滔提出作為技術轉讓,請廠方付費,廠方卻一改合作初期好話說盡的態度,不承認是技術轉讓,說這一設備是以企業技術人員為主搞出來的。王滔據理力爭,堅持索要,廠方遞到法院,講了一大堆“理由”打官司,弄得王滔教授心灰意冷。
前幾年絳綸很緊張,長春一家研究所研制成功利用絳綸廢絲做增塑劑技術。東北某市一家企業聽說后,以2萬元技術轉讓費拿到了成果,由于企業動作緩慢,拖了2年以后才進行中試。但這時絳綸行情已發生變化,原料漲價,生產的產品不賺錢了。這本來是市場經濟尋常事,與技術本身無關,但企業卻以技術不成熟為由起訴到法院,要求研究所賠償10萬元。法院先后開庭3次,每次都要把所長和有關科技人員傳到
法庭。這個研究所的負責同志對記者說:那些日子,又要忙所里的工作,又要應付法院,搞得焦頭爛額,雖說最后勝訴了,但卻傷透了科技人員的心。
如果說這些科技人員僅僅受到打“官司”的困擾,那么另外一些科技人員就沒有他們幸運了。原撫順市石油化工廠有位副總工程師應一家化工機械廠聘請,以“星期日工程師”身分,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為該廠作技術服務,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使這家機械廠順利完成客戶設備加工任務,創造了100余萬元產值,創利稅40余萬元,企業也付給這位副總工程師技術顧問費6500元。1990年5月,他被起訴,并以受賄罪判刑3年。沈陽有兩位高級工程師,利用業余時間給一家鄉鎮企業搞技術咨詢服務,分別獲得咨詢費1.35萬元和3。25萬元,后來被捕,1992年3月以“取保候審”形式放出。工廠停發了他們的工資和一切福利待遇,法院沒收了全部技術咨詢費。
遼寧省信訪辦公室的同志介紹,科技人員因技術服務收費問題的上訪越來越多,是近些年信訪工作中少見的。科技主管部的同志說,與東北廠家打交道,發生的糾紛多,一些國家政策明確規定允許的也被視為非法,一旦告到法院,科技人員和科研單位常常敗訴,這就使得一些科技人員不愿與東北的廠家打交道,唯恐不小心陷入官司之中。而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政策卻寬松得多,發生糾紛也很少,科技人員可以放開膽子干。沈陽市科委的同志說,打“官司”判刑,看起來是一兩個科技人員的事,其實是科技界廣泛關注的敏感問題,表面抓了一個人,影響的是一大片,許多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被嚇回去了。
北方之“花”能否在北方結果
科技主管部門認為,改變科技“北方開花南方結果”現狀,首先要把科研人員涼了的心“暖”起來。
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真正落在實處,是當務之急。東北地區科技人員的突出感受是,對知識、人才價值的認識,北方不如南方。在珠海,我國第一家利用外資創辦的科研實體——益士文化學電源開發中心總工程師王玉杰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應該承認,廣東的工業基礎、人員素質是不如東北的,但他們具備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觀念新,尊重知識的軟環境好。”這位哈工大的高材生說,在東北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在這里是用武無英雄之人,在東北想辦成一件事,層層設卡,在這里就方便多了。我們的中心成立后,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多次來看望,他對政府工作人員說:“只要‘益士文的王紀三教授科研需要,一律開綠燈。”東北的市委書記能做到嗎?珠海重獎科技人員后,市民并不感到驚奇,認為受之無愧。而哈爾濱重獎市中藥二廠工程師郎偉君15萬元,卻在廠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就連廠黨委的一位領導都說:“郎偉君一個人都得了,太貪了。”在輿論壓力下,郎偉君不得已把錢捐給了母校和家鄉,風波才得以平息。
值得欣慰的是,近兩年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蓬勃發展,東北地區各級政府和企業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增強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緊迫感。今年6月吉林省作出科技與經濟結合工作規劃,提出到2000年,開發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要達到80%,成果推廣率要達到40%。遼寧省、黑龍江省都作出大力推進物質進步加速經濟發展的決定,對科技人員從事科技咨詢服務、業余兼職制定了優惠的政策,鼓勵科技人員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大顯身手。
東北地區一些企業的實踐也表明,只要政策措施得力,優化環境是能夠吸引人才和技術的。沈陽波級管制造公司向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發出千余封邀請信,請科技人員為企業振興出謀獻策。短短一年,公司召開17次新產品推廣應用和新技術研討會,建立了一支分布各地的由3769名科技人員組成的龐大信息網絡。廠長佟恩光響亮提出:誰有科技項目需要試驗,我們無償提供場地和經費,成功了,科技成果屬你們,我有償轉讓;失敗了,費用由我承擔;凡愿到我公司落戶的科研人員,上浮4級工資,沒房的給買房子。這家公司像磁石一樣吸引了眾多科技人員。朝陽市有位工程師研制出旋流除污器,因無人提供資金、無試驗場地,放置一年多。佟恩光得知后,立即組織科技人員論證,7天后通知對方,出資進行試驗,產品試驗成功并獲得國家專利。這家公司一年開發了11項新產品,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萬元,創利45萬元,一下跨入全國同行業8大生產廠家行列。
哈工大校長楊士勤、吉林省科技與經濟結合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鎮威等人認為:科技成果研制成功并不等于投入生產就能產生效益,一項科技成果被企業所采用,常常帶有很大的風險性,一些企業領導之所以不敢貿然吸收科技成果,一個重要原因是怕投入資金后擔風險,一旦中試不成功,投入的資金收不回來,企業領導就很被動。因此,各級政府應從科技開發基金中撥出款,建立科技開發風險基金。對那些經過專家論證,項目好、見效快的科技成果,通過風險基金貸款予以支持。沈陽在這方面已先行一步,他們成立了市科技開發事業中心,制定了沈陽市科技開發風險基金管理辦法。風險基金的主要來源是:市財政每年用于建立風險基金的專項撥款;每年科技三項費用劃出一定比例以及新產品稅額中提取一部分等渠道。如今已籌集資金1500萬元。風險基金的建立,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許多企業都前來申請項目。
但愿東北人從此能學得聰明一些,緊緊抓住科技這第一生產力,以促使本地區經濟的真正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