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珠
“做一個少女真難!”
確實,處在生理發育和心理閉鎖期的少女面臨著許多羞于啟齒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難免感覺無所適從。
為了解答少女的困惑與迷茫,幫助少女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京倫家庭科學中心于1993年7月和1994年1月先后在北京陳經倫中學、二十五中學、關東店中學舉辦了4期旨在對少女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少女課堂”。“少女課堂”主要由婚姻家庭專家、心理學家、青少年問題研究人員及一些報刊的青年編輯、記者主持,已有600多名13歲~15歲的女中學生和數十名學生家長接受了培訓。
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與人生教育的特殊課堂,“少女課堂”的出現,備受社會的關注和贊譽。《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北京晚報》《中國人口報》《中國社會報》等大眾傳媒都作了報道。但是,這些報道大多屬于簡短的消息,“少女課堂”對于關心它的廣大讀者來說,仍然還是庭院深深。
課前課上,老師收到了大量紙條。少女們問得比較集中的問題是如何與異性同學相處。她們最大的苦惱是無法接受父母特別是母親不信任的“關心”。
“我來例假兩年多了。每次來前,總是心煩意亂,連書都看不進。老師,這是怎么回事?”
……在“少女課堂”課前課上收到的幾百張紙條中,自然不乏這類青春期的生理疑問。這些疑問正是主辦者們期望聽到并準備解答的。但是,這樣的疑問并不如想像的那樣多。有人分析認為,這可能與女孩子們一般都能從母親那里得到生理問題上的指導有關。
少女們問得比較集中的問題,或者說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如何與異性同學相處——
“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想知道少男少女之間是怎么回事。最不愿向別人說但又很苦悶的事是有個男生說喜歡你,你想拒絕又不知怎么辦才好。”
“我最大的困惑是:男女同學之間是不是真的沒有純潔的友誼?”
“我對班上一位男生有好感,但自己沒有處理辦法,想和父母談又怕挨罵。我現在的想法是,和誰談也不能和大人談?!?/p>
“在異性面前,我總有點不自然。有時候也想大大方方,就是做不到?!?/p>
……
這幾張紙條是眾多紙條的內容的縮寫。它們發出的是多數少女平常想喊又喊不出的聲音。這些聲音既是少女們在經受著劇烈的心理困擾的明證,同時也說明她們的心理困擾并不像生理問題一樣容易從母親那里得到必需的幫助。
是母親們不關心自己的女兒嗎?不是!
“我不喜歡媽媽不停地嘮叨,她總覺得我還小,但我其實已有了自己的想法?!?/p>
“有時男女同學到家里聊天、問作業、借書,家長老大不高興,人走后還問這問那,特別緊張。”
“我的日記和信,他們想方設法得看一看,打來的電話要聽一聽,生怕我逃出了他們的手掌心似的?!?/p>
“爸爸媽媽像個探險家,總想找出我心中的秘密,真是太可笑,太可怕了。”“
如果有男生往家里來電話,媽媽不讓接,還得挨頓說。我該怎么辦?”
“在媽媽的眼里,班里的男同學都不是好東西?!?/p>
……
從這些對媽媽的“數落”看來,母親們其實是很關心女兒的,只是關心的方式方法太讓人接受不了。正是這種讓人接受不了的“關心”實際上造成了父母與少女的隔膜——這對于那些自以為以百分之百的愛心愛著孩子的父母來說,確實有些殘酷,但正因為如此,父母們更應該深思。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只小鳥,想要飛卻怎么也飛不高。也許有一天我飛上了青天,才發現自己從此無依無靠。”這首小詩,寫盡了少女們對“自我”的關注和無奈。
在父母不信任的“關心”包圍中,少女們對溝通與父母的情感又渴望又懼怕。
“我和媽媽之間總像有一道墻,可媽媽卻總認為母女之間溝通得很好。她哪里知道我心里有多少話沒說出來,我沒有勇氣坐下來和媽媽面對面地談話?!?/p>
“和父母沒啥好說的,總覺得彼此無話可說。有時候也想和他們平等交談,可他們永遠都高高在上?!薄?/p>
由于和父母溝通的渴望得不到滿足,少女們在與父母的相處中便十分敏感和謹慎,生怕有什么言行在父母那里落下把柄,引起“風波”。這種疏遠、躲避父母的意識,使她們的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相似的消極性——
日記到處藏對父母的不信任,導致她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包裹了再包裹。好多紙條承認,她們要寫兩三本日記,一本應付父母的檢查,一本寫給自己,有的還要寫一本應付老師。
房門緊緊閉對父母簡單粗暴的“管”“卡”“壓”教育方式采取抵觸、逆反態度。大吵大鬧或挨打受罵后往往把房門一關就不肯露面。
飯桌不開口不想讓父母把握自己的心思又相信言多必失,她們在飯桌上較少說話,看電視也不發議論。
不愿同外出興趣與父母不同,長輩又無事不管。于是,她們寧可關起門來埋頭于作業堆,也不愿和父母一道外出去重復體驗“沒勁”。
筆者曾在幾所學校作過調查,85~90%的少女承認,她們基本上和母親不能溝通。在一所學校收到的180張紙條中,只有3人認為自己和父母的關系融洽。
當少女們無奈地向父母關閉上心門后,渴望情感交流的內在沖動迫使她們將這扇門半開半掩地向著同齡人開放。她們一方面覺得“有些事跟同學談來得方便”,“遇到煩心事與朋友說說,心里能痛快一點”。另一方面又擔心碰到“漏勺”,“漏勺們聽完到處傳播,弄得人很難堪”。
就在這扇向著同齡人半開半掩的心門后面,少女們的內心深處郁積著排遣不開的煩悶和孤獨感。
“我時常感到煩悶,動不動就大發脾氣,也想交一些男朋友,可又怕在早戀,我又不想和父母談,可是沒人為我解答這一切?!?/p>
“我不記日記,因為抽屜沒鎖,媽媽常翻我的抽屜書包。同學來家聊天,媽媽一會兒進來一趟聽我們談話。同學都說我爸爸媽媽很不信任我。我心里很煩,感到很孤獨?!?/p>
“周圍要好的同學留著心眼,使我感到交朋友是一種負擔。我害怕面對她們。”“我總想自己一個人出去散散心,卻又沒地方去,不能靜下心來讀書,真想大哭一場。”
……
少女們內心的苦悶和孤獨就是這樣強烈!她們渴望著父母和老師能為她們提供良性的交流環境,社會能為她們找到正當的宣泄渠道。
“少女課堂”從青春期少女的共性問題出
發,有針對性地開設專題講座和討論。女
孩子們說:聽了3天課,長了好幾歲!
“到了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奇心,產生了解和交往的愿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并不是罪惡,也不必感到羞恥。要知道,這僅僅是對異性的好奇心和好感而已,與‘愛還有千里之遙?!边@是婚姻家庭問題專家陳一筠女士講解青春期性心理時的一個片斷。
“少女課堂”的每一講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能切中女孩子們的心思。《讓我猜猜你的秘密》《我們不要回避這個字眼——性》《如果有一雙眼睛在注視你——少男少女如何交往》《父母、老師:人生的良師益友——如何處理代際關系》《社會——通向人生的大課堂》——這些經過精心擬訂、令人耳目一新的專題,讓人一看題目就激發起想聽的愿望,加上老師們在講解時都是像陳一筠女士一樣不是說教,而是談心,自然能讓人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少女課堂”還允許在課上隨時遞條提問,要求老師對話答疑,這就使得課堂內容既豐富多彩又能真正對少女們有實際的幫助。
現在,600多名少女已經走出了“少女課堂”,她們中的許多人打電話和
寫信表示,“少女課堂”使她們受益非淺——
“懷著好奇走進少女課堂,聽了專家阿姨對女孩進入青春期一系列變化的講解,一下子使我踏實了許多,她們講的都是我心里想的,她們猜透了我的心?!?/p>
“這些課外課對我幫助很大。生理一課使我明白了有時困惑的事,我強烈的好奇心淡了,以致不必再去尋找某些歪渠道去了解去弄懂了。心理一課使我懂了自身很多心理變化是正常現象,從而不必再無謂地煩惱。例如,我開始去注意男生的時候,擔心自己是學壞了?,F在我明白了這是自然產生的心理現象,并知道如何與男生正常交往了。”
“在少女課堂這幾天,我的感覺可以說是聽了3天課,長了好幾歲!”
一位與女兒一道來聽講的媽媽說:“請幾天假來聽這課,值!原以為教育孩子自己全懂,聽課后感覺需要重新了解孩子?!?/p>
北京25中學德育部主任史啟超老師說:“處于性覺醒時期的中學生,很難分清是非,有時好奇就可引發性犯罪,性教育非常必要。但我們教師又不便講這些,所以,少女課堂是對學校教育的一個補充?!?/p>
面對如潮的好評,“少女課堂”的主辦者們欣慰之余仍保持著難得的冷靜。她們表示,“少女課堂”不過只是社會組織對少女進行青春期教育的一種嘗試,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她們將克服各種困難,繼續把“少女課堂”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