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助
《讀書》今年第五期刊發《身后的寂寞》一文,認為茅盾作品缺乏鮮明的個性,從而“引發了當代文人對他的一種拒絕的態度”。但是,在我看來,拒絕茅盾的原因不單是作品本身的問題,似乎還有其它更直接的原因。這不禁讓我想起在北京時,茅盾之子韋韜講述的兩件事。
近一二年來,好多電視制作人有意把茅盾的《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水藻行》等著作搬上熒屏。有不少人上門拜訪過韋韜,請他提些看法。其中《子夜》《水藻行》的劇本是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借助影視手段完整而有創造性地詮釋原著,韋韜認為改寫得較為成功。但是談起劉毅然等改編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韋韜卻有很多話要說。
韋韜對《霜葉紅似二月花》的改編給了很大的支持,把父親給該小說作的續篇提綱的未刊手稿獻給了劉毅然等。劇本寫完后,劉毅然在他家里呆了一個上午,韋韜對劇本談了自己的許多看法。他認為,改編者對原著的理解有很大出入。原著寫的是以王伯申、趙守義為代表的舊勢力與錢良材等年輕人為代表的新勢力的矛盾與斗爭,黃和光在原著中是次要人物,而劇本卻以和光恂如良材三人的情愛為切入點,強化原著中的愛情線索,淡化復雜的社會背景。劉毅然聽了以后,表示回去一定好好修改。可是直至電視劇播放以后,韋韜才發現劉毅然對他提的意見根本沒作任何刪改。劉毅然離開時承諾拍完后,馬上送來一盒樣帶,但至今一直沒看到他的蹤影。
去年王一川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名噪一時,該選本把茅盾擠出十大作家的行列,而武俠作家金庸名列第四。為此這選本在文壇上被炒得沸沸揚揚。韋韜對此一直不知,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才從一位兒童文學女作家那兒獲知此事。這位女作家告訴他,一家書店門口的廣告牌上公然寫著“茅盾與十大作家無緣”。這位女作家為此與店老板理論了一番,老板直言不諱,這是出版商的一種營銷手段,這樣做可以產生一定的轟動效應,出奇制勝,牟取暴利。
近幾年來,為茅盾重新定位的呼聲此起彼伏,其中不乏有識之見。但是,有些人的“拒絕態度”,同魯迅所說的“既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