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果
二戰以后,特別是舊殖民體系瓦解以后,世界上還存不存在殖民地?又如何看當今所謂“南北關系”的性質問題?今天的“南北關系”與舊殖民體系有何聯系?這不僅是當代國際經濟秩序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也是當代世界史研究中的重大問題。
陳其人教授的《南北經濟關系研究》篇幅并不大,總共只有十四、五萬字,但我以為它從理論上回答了上面我們提到的種種問題,為正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作者認為,根據概念的界定必須具有“同質性”的原理,目前社會上流行的關于“南北關系”的概念并不科學,因為它們往往把三個世界的劃分同南北的劃分相聯系,認為第三世界是“南”,第一、二世界都屬“北”,而三個世界的劃分是不問社會制度的,既有資本主義,又有社會主義。為使這一概念科學化,“有必要將南北關系限定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兩種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而將社會主義國家排除在外。
據此,作者提出,在南北關系中,所謂“南”只應包括由過去的殖民地發展而來的獨立國家,而“北”則只應包括那些發達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它們之間的關系,乃是“世界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經濟殖民地主權國家的關系”,是從戰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或帝國主義國家和政治殖民地或殖民地國家的關系演變而來的,“殖民地國家恢復主權,是南北關系形成的契機”;這種關系的實質,仍是“發達國家對民族獨立國家的剝削”,因為這兩大類型國家經濟發展不一樣,使“發達國家以小量勞動換取落后國家大量勞動”。
在這里,在講到“北”的時候,作者不提帝國主義國家,而改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講到“南”的時候,作者也不提殖民地國家,而改提“經濟殖民地主權國家”,都是由于原來的國家已經獨立,成為主權國家。由是:一方面,殖民帝國不在政治上表現出來,雖仍保存帝國主義原有的經濟內容,但在政治上不表現為帝國主義;另一方面,經濟殖民地而又是主權國家,它就不屬于哪一國,它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就不是國別性的,而是世界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和揭示當代“南北關系”的時候,作者使用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即“經濟殖民地”的概念,并把它作為考察這種關系的經濟實質的工具。作者認為,在考察這種關系的實質時,不能一般地談論“殖民主義的形式”,無論它是老殖民主義還是新殖民主義,因為:第一,“新老殖民主義事實上是同時存在的,并且同時存在于戰前和戰后”;第二,目前的南北關系,同以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國家的關系,除了政治關系不同外,經濟關系已發生了變化。因此,“單純根據殖民主義的形式,是不能說明問題的本質的”。為此,作者才引入了“經濟殖民地”這一概念。
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什么是“經濟殖民地”?當今南北關系中的“南”方是“北”方的“經濟殖民地”嗎?根據作者解釋,所謂“經濟殖民地”,乃是由產業革命所造成的國際分工的產物,在這種分工中農業國成了工業國剝削的對象,農業國對于工業國、農業區對于工業區,就是“經濟殖民地”。作者指出,“經濟殖民地”這一概念源于馬克思,馬克思雖從未正式使用過這一概念,但其思想已散見于三卷《資本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等著作中。它集中體現在馬克思的如下論述中:“一個像(美國)密歇根這樣的地方,在開始的時候,幾乎全部人口都從事農業,特別是從事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他們只能用這種產品來交換工業品和各種熱帶產品。所以,他們的剩余產品全都是谷物。這一點,從一開始就把以現代世界市場為基礎的殖民地國家,同以前的特別是古代的殖民地國家區別開來。”(《馬恩全集》第二十五卷第755頁)作者認為,馬克思在這里說的“以現代世界市場為基礎的殖民地”,正是上面所說的作為工業國或工業區剝削對象的“經濟殖民地”,因此它同國家疆界是無關的,既可以是國外的也可以是國內的,只要它是工業國或工業區剝削的農業國或農業區,它就是前者的“經濟殖民地”。
自然,這一分析是可以成立的。我們知道,美國曾是英國和歐洲的殖民地,并且在一七七五至一七八三年的反英戰爭中獲得了獨立。然而,直到一八六六年馬克思仍然認為:“目前的美國仍然應當看作是歐洲的殖民地”,因為它在經濟上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并且充當英國和歐洲的原料產地,特別是小麥和棉花的供應地。由此,在馬克思的“殖民地”理論中,確實存在著“經濟殖民地”的概念,盡管他本人未曾使用過這一概念。
在作者看來,之所以說戰后“南北關系”中的“南”方是“北”方的“經濟殖民地”,就是因為這兩類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前者已實現工業化而后者仍是落后的農業國,得以使發達國家“以小量勞動換取落后國家大量勞動”,即后者受前者的剝削,盡管它們已獲得了獨立。
這樣,陳其人教授的這部著作,由于重新提出和引入馬克思關于“經濟殖民地”的概念和思想,并以此為武器對戰后“南北關系”的有關問題進行了透徹和全面的分析,就不僅為正確解決“南北關系”的性質這一當代國際關系中的重大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同時也恢復了馬克思殖民地理論的活動,值得一讀。
(《南北經濟關系研究》,陳其人著,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