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新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包括了一系列的海洋法律制度,從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的法律制度、群島國和島嶼制度,到國際海底區域(深海、大洋底)及其資源勘探開發制度,對一些特殊的區域,例如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的通航、閉海或半閉海區域國家的合作,也做了較詳細的規定。《公約》對人類海洋活動有關的事項,如海洋環境的保護與保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爭端的解決等也都有相應的規定。
《公約》與舊的海洋法律制度相比,主要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其一,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確定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擴大了沿海國家的管轄海域,使35.8%的海域劃歸沿海國家管轄,與舊的海洋法律制度規定的區域相比,擴大了10倍左右。這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愿望。當然,沿海發達國家也同樣從中受益。
《公約》首次規定了沿海國有權建立不超過12海里的領海,在該區域內享有主權,規定沿海國有權建立與領海寬度相等的毗連區,在此區域內為防止和懲治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反其海關、財政、移民或衛生的法律和規章的行為,有權在此海域內行使必要的管理。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沿海國家有勘探、開發、養護、管理其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有對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的保護與保全事項的管轄權。根據自然延伸原則,沿海國家可將其大陸架擴展到大陸邊的外緣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沿海國以勘探開發大陸架為目的,行使主權權力。
其二,《公約》規定,國際海底區域(深海、大洋底)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對這部分資源進行管理,打破了海洋霸權主義對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的壟斷。對這部分資源,所有國家。包括沿海國和內陸國都可分享。為了平衡沿海國與內陸國的利益,又規定內陸國如出入海洋享有在毗鄰沿海國過境的自由,有開發沿海國專屬經濟區部分生物資源的權利等。
我們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公約》的基本內容有利于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公約》關于專屬經濟區制度的規定有利于我國擴大海洋管轄范圍。如果以12海里領海寬度計算,中國的內海和領海也就是37萬平方公里左右。由于《公約》的生效實施,按有關規定和我國的主張,我國擁有管轄海域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里,這一海域的資源將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不可估量的寶貴財富。
《公約》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了國家在領海享有主權和在大陸架享有主權,使我國對這一海域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據,便于我國根據《公約》制定相應的法律,確保我國的主權和權利不受侵犯,資源不被掠奪。
《公約》確立了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原則,制定了區域勘探開發制度,法律上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享有在這一領域申請可供勘探、開發的礦區,這就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和財富。而根據《公約》規定,我國在公海也享有相應的權利。1991年,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被國際海底管理局登記為第五個先驅投資者,目前我國已在太平洋有了15萬平方公里的開辟區。
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我們也有履行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準許其他國家在我國相應的管轄海域享有《公約》規定的權利及執行《公約》有關條款和規定的義務,包括妥為公布和向聯合國秘書長交存我國各種海域劃界界限的地理座標和有關圖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