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在人們的印象中,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騰飛的奇跡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借鑒效仿的楷模,而1986年和1988年漢城亞運會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使韓國一時間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然而,從1994年10月起,輿論似乎對韓國倒了個個,以往那些羨慕溢美之辭為觸目驚心的樁樁悲劇和丑聞取代。當年10月,韓國首都漢城市內漢江大橋突然斷裂,造成30余人死亡,此后6個月中,又發生了兩次煤氣爆炸事件,100多人傷亡。正當韓國報界驚呼“災難!災難!沒完沒了!”之際,1995年6月底,漢城三豐百貨大樓因6年前施工偷工減料、終于不堪負荷,偏偏在購物人群最多的時間突然坍塌,造成千余人傷亡。
就在韓國百姓對這一切感到困惑、迷茫和憤怒之際,他們的前總統盧泰愚,因受賄罪于1995年11月17日被警方逮捕,此事如石破天驚,不僅爆出了當年最大的丑聞,也使韓國百姓的所有怨恨如沉淀多年的火山一股腦兒地噴涌而出。
盧泰愚東窗事發
對韓國的老百姓而言,63歲的盧泰愚已是一個歷史人物,如果不是東窗事發,他很可能會以一個逍遙的寓公而終其一生并在韓國歷史上留下他應有的地位。因為正是在他任內,韓國實現了民主化,使總統由人民直接選出,并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大大提升了韓國的國際形象。而在此之前,李承晚、樸正熙和全斗煥都是赤裸裸的軍人獨裁,對人民的民主要求極力彈壓。自從1993年2月25日卸任韓國總統以來,盧泰愚基本上淡出政治舞臺,然而政治斗爭的漩渦最終還是把他卷了進去。
今年6月,韓國舉行了歷史上首次地方自治選舉,較量主要在以現總統金泳三任總裁、盧泰愚任名譽總裁的執政黨民主自由黨和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與另一在野黨“自由民主聯合”之間進行。最后結果是執政黨民主自由黨遭到慘敗,民主黨大獲全勝。
實際上,盧泰愚案正是首先由反對黨發難而曝光的。10月19日,韓國在野的民主黨議員樸啟東手持一迭票據,揭發盧泰愚在新韓銀行存有大筆秘密政治資金,從而一石激起千層浪。反對黨的目標是明確的,搞臭盧泰愚,也就等于搞臭了執政黨,因為不僅盧泰愚現在還是執政黨的名譽總裁,而且現任總統金泳三作為盧泰愚的繼任者會不會與這筆錢有瓜葛呢?如果金泳三也不干凈,那么明年大選中,執政黨必然不攻自破。
何謂秘密政治資金?此事提來話長。1987年韓國實現民主化后,當時在韓國政壇叱咤風云的人物主要有這樣四個人:民主正義黨總裁盧泰愚、反
對黨統一民主黨總裁金泳三、反對黨和平民主黨總裁金大中、反對黨新民主共和黨總裁金鐘泌。在1987年總統選舉中,盧泰愚僅以三分之一的微弱多數戰勝另外三人當上總統,因此成為“弱勢總統”。
盧泰愚一看勢頭不對,便暗中與金泳三和金鐘泌接觸,許以政治利益,終于于1990年年初將他的民主正義黨與金泳三的統一民主黨和金鐘泌的新民主共和黨三黨合并為現在的民主自由黨。
西方人說得好,民主是以金錢作基礎的,一個人能否當選總統,要看他有沒有雄厚的競選資本。在正常的情況下,政治家依照法律為自己籌募政治資金本無可厚非,國家還要通過財政撥款給政治家以一定資助,那么,為什么偏偏盧泰愚的政治資金就有問題了呢?
按照韓國1980年“關于政治資金的法律”規定:(一)政治資金應作光明正大的用途,其會計應公開;(二)個人捐款一次以1億韓圓或上年度所得的5%,法人或團體以5億韓圓或上年度資本總額2%為限;(三)捐款時要用真實姓名,公布時得用假名。
而從盧泰愚事后承認和司法機構調查的初步情況來看,盧泰愚政治資金已達到了違法的地步,他的這筆資金達到了6.5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如果不是通過非正常途徑和不按限額來征募,是不可能這么高的,事實查明,盧泰愚斂財的方式確實是可疑的,根據盧泰愚親信李賢雨的證詞,盧泰愚時期,韓國先后發生的5起重大貪污事件,幾乎均與盧有關,其中最大的一件就是1989年12月,當時的國防部長李相熏決定從美國麥道公司購買一批F18式戰斗機,但1991年3月李鐘九任國防部長后立即推翻了原方案,而改買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的F16戰斗機,據說,這樣做是盧授意的,因為他可以得到至少1億美元的回扣。而盧在批準建設高速鐵路、新機場工程、高爾夫球場、核電站和移動通訊工程等項目上,也都有貪污受賄嫌疑。更令人覺得可疑的是,盧泰愚不僅在任時沒有說明有這么一筆錢,就是卸任后,也沒有把這筆錢向繼任人說個明白,甚至私藏了2億多美元,以假名的形式分別存入不同的銀行,包括海外銀行。
今年7月復出政壇并組建新黨——新國民會議的政壇宿將金大中,在盧泰愚向全國人民發表電視講話謝罪之前,先發制人,主動坦承自己1992年競選總統時曾拿過盧泰愚260萬政治捐款,同時他還揭露金泳三和金鐘泌也都拿過盧泰愚的錢。這使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而公眾的情緒也更加激動,以致在大規模的群眾抗議集會和游行中,已出現了要求逮捕金泳三的口號。的確,當年金泳三與盧泰愚曾互為對手,一夜之間又握手言和,這里面的政治內幕,現在看來除了當年盧泰愚許以金泳三競選總統的支持外,還有沒有別的,似乎并未完全揭開。
目前,盡管金泳三總統一再表示自己是清白的,沒有拿過盧泰愚的一分錢,并決心將此事一追到底,但反對黨似乎仍不罷休,他們要金泳三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說法。也有外電認為,盧泰愚之所以向全國人民道歉及后來被捕,都是在金泳三的壓力下作出的“丟車保帥”之策,否則,執政黨在來年的國會選舉和再下一年的總統大選中定敗無疑,為了黨、國的利益,金泳三只好讓盧泰愚受委屈了。
想起了全斗煥
盧泰愚案使人們不禁想起了7年前韓國政壇驚人相似的一幕,當時盧泰愚剛剛接替全斗煥出任韓國總統,而全斗煥在任時期的一些不法行為,如收受和私吞企業界政治捐款等接連曝光。在民眾的壓力下,全斗煥只得將自己所有財產及他管理的政治資金全部移交政府,攜妻子泣別漢城,隱居百潭寺,孤守青燈,了卻殘生。現在看來,全斗煥的問題與盧泰愚的問題大同小異,而兩位前總統都栽在這上面,個中緣由就值得深思了。
遠在李承晚時期,泰昌企業曾每月向李上繳50萬元“生活費”,而全斗煥時期,當時處于第七大企業集團的“國際集團公司”,因先后向全交納巨額“贈款”而被迫倒閉。
從上述事實可以看到,盧泰愚案并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它實際上是韓國腐敗的政治體制的產物。韓國在八十年代初以前一直是一個由軍人主導的集權統治的國家,由于缺乏必要的權力制衡和民主監督,使營私舞弊、貪污腐化、權錢交易等風行一時而又難以曝光,從經濟界收取“統治資金”成為韓國政治文化和選舉風氣中產生的
慣例。
在這樣一種政治體制下,企業界如果不給政治人物錢,就受不到政治人物的青睞,就會在各種項目招標、審批、貸款等經濟活動中受氣受卡,遭到排斥,從而在競爭中失利。
舉例來看,1969年為建設韓國第3煉油廠,政府向民間投標,結果建設權被同政治圈實權人物有親屬關系的韓化集團爭到手,韓化集團也躋身于10大企業之列。
再如圍繞銀行貸款的競爭,在五十年代名聲很響的三星集團因在六十、七十年代與政界關系較為疏遠,而很少能得到貸款,發展緩慢。相反,在五十年代甚至都沒錢印名片的韓進、現代、韓一、韓化、鮮京、雙龍和曉星等企業由于在貸款中經常給政府以酬謝,結果在七十年代初競都能獲得上億美元的貸款。
這種政府向企業“尋租”的做法,直到八十年代末期,隨著韓國政治、經濟民主化的推進,政府所能提供的優惠政策減少,企業規模擴大,銀行實現民營化,經濟出現民間主導趨勢,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由從屬轉為對等后才大為減少。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盧泰愚案可以說是處于激烈變革時期的政府主導經濟時代的陰影。它不是第一個,但可能是最后一個。
韓國人民的怒火
如果倒退10年、20年,盧泰愚的行為也許算不了什么,他很可能會和李承晚、樸正熙一樣,為所欲為,盡情地貪污,盡情地揮霍。但時代不同了,韓國的歷史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在經過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和幾代人的不懈抗爭后,韓國的政治也從八十年代中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軍人獨裁轉向了民主化,以前不能揭的可以揭了,以前不敢說的可以說了,人們的政治生活似乎已無禁區可言。這一切都發生得如此突兀,卻又似在情理之中,韓國的經濟奇跡已然讓世人目瞪口呆了好一陣子,而眼下韓國的政治是不是又在給世人新的啟示?
的確,韓國的老百姓對盧泰愚案作出了最直接的反應,他們不能容忍本國的政治家成為魚肉人民的吸血鬼。據說,當盧泰愚發表電視講話向全國人民道歉的當天,首都漢城密布的小酒館里,突然增加了數不清的“酒鬼”,人們借著酒興痛罵盧泰愚。午夜,當交通警察盤查酒后開車者時,發現這一天違章的人特別多。不少人說,盧泰愚揮金如土,而我們掙的這一點血汗錢卻還要養家糊口,何為天理!而與盧泰愚住鄰居的一些居民也憤怒地說:“在他離任時,我們還曾在他家門口熱烈歡送他光榮退休,認為他是一個好總統,時至今日我們才看清了他的本來面目”。
最敏感的還是學生,韓國的學生運動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很有名,當時人們經常可以從電視上看到學生們為了爭民主爭自由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游行,同韓國軍警發生激烈的沖突。現在,新一代的學生繼承了前人的這種抗議精神,紛紛涌上街頭,要求當局查清事實,嚴懲不赦。而反對黨也趁機發動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向執政黨和司法機構施加更大的壓力。
一些被譽為社會的良心的知識分子,則從更深層次對盧泰愚案給韓國社會可能帶來的巨大心理影響進行了思考。韓國延世大學的崔禎鎬教授指出,盧泰愚案暴露了韓國現在面臨的四個危機:政治權力的危機、軍隊的危機、道德的危機和現政權的危機。
現在,盧泰愚案還在進一步清查之中,可以肯定的是,盧泰愚和他的前任全斗煥一樣,不會有什么好下場。據說,盧泰愚在向國民道歉后,曾私下對他的保健醫生說要幾粒藥九,真想長眠不起。實際上,即使他真的死了,由他所引起的這場政治風波也不會一了百了。也許反對黨的初衷只是想利用此事搞垮執政黨而自己上臺,但從客觀上看,它對推動政治人物廉潔自律,反腐肅貪不無好處。如果說,在六七十年代韓國經濟抓住機遇,一躍而為亞洲四小龍,在八九十年代,一些政治人物丑聞的曝光似已成為韓國在世紀之交進一步推進政治民主化的新契機。有人就斷言,盧泰愚案將加速韓國政界實現世代交替。然而,新一代的政治家又將是什么樣呢?他們對權力又是如何看待和運用的呢?這一切人們還須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