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濱
某男青年在公共汽車上表現出不軌行為,被公安機關收審,后鑒定為“病態人格”,轉送到精神病院監護治療。人們對此議論紛紛。他究竟是犯了法還是得了精神病?什么是病態人格?
所謂病態人格,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和行為的變態。這種變態有時很嚴重,但又不是精神病。因此,人們常常不容易分辨清楚,不是把病態人格當作真正的精神病加以治療,就是當作正常人違反法律而繩之以法。因此,有必要把病態人格和精神病、正常人違反道德或法律相區別。
醫學心理學認為,病態人格是一種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或對正常人格的偏離。它是在沒有認識過程障礙,也沒有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情緒反應。由于人格發展內在的不協調,具有這種病態人格的人,常常難以正確估價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和自身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難以對周圍環境刺激作出恰當的反應,容易出現病理性反應,從而發生各種神經官能癥;難以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常常和周圍的人甚至親人發生沖突,不能友好相處;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常常玩忽職守,甚至超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出現違反法律,擾亂他人或危害社會的行為。病態人格雖然有心理和行為的異常,但因為它缺乏明確的病因、病程和轉歸等作為一種疾病所具有的特征。因而難以歸到精神病范疇。
病態人格不僅和精神病不同,與常人的不軌、犯罪行為也有區別。因為正常人的犯罪一般總是有計劃、有預謀的,而病態人格常常是無預謀的;正常人的犯罪一般都有明確的動機和目的。而病態人格的犯罪動機和目的一般都比較模糊;正常人的犯罪在作案時手法往往隱蔽,多銷贓滅跡,以逃避罪責,而病態人格沒有明確的犯罪意識,往往同時害人害己,且對自己的危害更甚。此外,病態人格患者很少造成復雜而嚴重的犯罪案件,如兇殺等。當然,我們不能隨便地把道德敗壞和違法犯罪的罪犯都診斷為病態人格,但也應該看到,在各種違法犯罪中,確有一部分是病態人格患者。
病態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呢?一般認為,它是在某種不健全的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后天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在生物遺傳因素方面,有人曾進行家譜調查,認為病態人格的發生率和血緣關系成正比,即血緣關系越近,它的發生率越高。在社會環境因素方面。一般認為不良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可能是形成病態人格的關鍵性因素。在美國某精神病院門診和住院病人的一次統計中,診斷為病態人格者占20%,這與西方國家家庭結構不穩定,偷盜、搶劫、賣淫風盛行,黃色影視錄像片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毒害不無關系。在我國,人們從小受到父母、社會的關心和愛護,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健康發展的條件。因此,我國的病態人格患者比較少見。
必須指出的是。在病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兒童處在成長和發育階段,大腦的發育還沒有成熟,特別容易受到有害因素的刺激。因此兒童時期就要開始預防病態人格的發生,要注意避免兒童的不良教養和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童年期的精神創傷——父母關系不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爭吵,家人酗酒、賭博、道德敗壞、違法亂紀,以及父母離異或去世等,都可能對兒童的人格健全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對兒童的優良教育和培養是十分重要的。總之,從小就開始講求人格形成的心理衛生。是避免造成病態人格的重要措施。每個家庭以及學校、社會都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