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友
馬工程師剛剛50歲就丟下他的事業過早地撒手人寰了,留給親屬的是極大的悲痛和遺憾。然而,最為遺憾的還是曾經為他治療過的醫生們。原來,馬工最后的病理診斷竟與臨床醫生的診斷全然不同,馬工的死亡與誤診誤治有關。
老馬的一生是坎坷的。他走出校門時,正趕上那場“劫難”,滿腔報國熱血,卻無用武之地;改革開放之際,剛過而立之年的他被委以重任,該大展宏圖了,可他不幸得了“乙型肝炎”,他不服氣,一天也沒休息,邊治邊干,一拖十幾年,直到臨終也沒有甩掉“乙肝”這頂帽子。這還不算,兩年前他發現自己明顯消瘦,疲乏無力,小腿還有些浮腫,到醫院反復檢查后的結論是“腎病綜合征”。醫生告訴他,這種成人型的腎病綜合征又叫“膜性腎病”,與以往的慢性乙肝有一定關系,并要他住院認真治療。他被迫住了醫院。住院期間,他默默地記下了醫生給他用的各種藥,便自以為掌握了治療這種病的一套方法。病情稍有好轉,他就要求出院了。他想:“只要我堅持用藥,在家和住院不一樣嗎!”就這樣,他帶病工作,一年多幾乎一直在用著住院時用的藥——潑尼松和環磷酰胺,病情沒有明顯加重。他常常得意地說:“久病成良醫,自己一樣治病!”
可兩周前他開始發熱,自己用了退熱藥、消炎藥都不管用;廠醫給他靜脈輸注抗生素依然無效,體溫越來越高,直至39~40攝氏度。他由本廠醫院轉到市醫院,被懷疑為患了“敗血癥”,用多種抗生素聯合治療一周多,病情非但不見好轉,反而一天天加重。請院外專家集體會診。決定做骨髓穿刺和淋巴結活檢,以明確診斷。可是還沒等到報告出來,他就離開了人世。他死后又補加了肝、腎、腦等多處穿刺檢查。最后,共同的病理結論是:“無反應性結核病”。再翻開治療單看看,在那么多的治療藥物中,唯獨沒有抗結核藥。因為醫生們認為,如此急性熱性疾病,怎么會是結核呢?況且幾次胸部x線片,都排除了粟粒性結核,誰也就沒再往結核病上想。不料,卻讓它鉆了空子。你說能不遺憾嗎!
馬工被誤診的關鍵是。有些醫生對“無反應性結核病”概念不清,不熟悉“無反應性結核病”的特點,以致出現此類教訓。
無反應性結核病是一種以網狀內皮系統受損為主的結核性敗血癥。該病屬結核病的嚴重類型,病死率高,近年有增加趨勢。該病具有如下特點:
易被誤診因其臨床表現和病理改變都與普通結核病不同,常被誤診。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病理科新近報道,在3050例尸檢中確診8例無反應性結核病,生前全部誤診。其中僅1例診斷為結核性腹膜炎,較為接近,其余原發病為腎炎、腦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部感染、狼瘡及癌癥,全是其他系統疾病。
病情急重“無反應”并非無癥狀。病人均有發熱,類似“傷寒病”的發熱,故最早(1882年)報道該病的Landonzy醫生將其命名為“傷寒型結核病”。盡管臨床和病理均有粟粒性結核的特點,但胸部x線片上卻難以見到典型的粟粒型結核的改變。301醫院報道的8例病人從癥狀加重至死亡,最短10天,最長45天,平均34,4天。比其他類型結核死亡快得多。
老弱病殘多見盡管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8例(16~80歲)中就有4例為60歲以上的老人。8例均患有其他重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2例慢性腎炎、腎功衰竭,行腎移植后。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毒性腦炎、胃癌、膽管癌、肺氣腫及肺部感染各1例。這顯示出該型結核更具“欺老凌弱”的特點。
與免疫抑制有不解之緣腎移植、紅斑狼瘡、腦炎及癌癥患者,均長期接受激素、抗癌藥及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免疫功能受到極大損害,這可能正是該型結核缺少免疫細胞反應的原因。馬工在肝炎、腎病的基礎上,又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性藥物——環磷酰胺,使免疫受到抑制,就等于機體的“保安部隊”喪失了戰斗力,當結核桿菌猖狂襲擊時,只有乖乖繳械投降。在病理組織學檢查時,確實找不到“激烈戰斗”的場面和痕跡。近年,西方艾滋病高發人群中,結核的發病也在回升。亦屬同樣原因。盡管目前國內對該病的報道尚少,但實際發病已不在少數,在綜合性醫院的尸檢中占0.26%。可以推斷,隨著器官移植的普及,免疫抑制劑的更廣泛使用以及艾滋病的流行。無反應性結核病的發病將會進一步增加,特別對免疫功能低下者構成極大威脅,必須引起注意。
防治無反應性結核病的關鍵在于減少機體的免疫損害,增強其免疫功能,對免疫抑制病人實行結核病監測。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結核桿菌脫氧核糖核酸檢測,是近年來診斷結核病比較靈敏、快速的方法,但有的病人在發病14天用PCR檢測腦脊液仍為陰性,其后才逐漸轉為強陽性,所以早期判斷結果還應認真考慮。對高度懷疑該病者,采用肝、骨髓穿刺,淋巴結或病變部位活檢,可能是早期診斷的有效方法。及早給予抗結核聯合化療會顯著減少無反應性結核病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