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晨
大量研究證明,胃癌與許多其他癌癥一樣,很少從正常組織直接發生癌變,在出現胃癌之前,往往需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階段。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演變階段稱為胃癌前期病變。又分為癌前狀態和癌前病變兩個方面。
癌前狀態
所謂癌前狀態,是指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加的一些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國外曾有人對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人隨訪了10~20年或22~26年,發現發生胃癌的人為8%~10%,我國也有一組1610例的統計資料,隨訪2~8年,胃癌發生率為1.18%。可見,胃癌發生率的高低與隨訪時間長短,即病程長短有關。病程越長,患胃癌的可能性越大。
慢性胃潰瘍:胃潰瘍能否惡變,數十年來醫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胃潰瘍癌變率不高,病程超過5年以上的,癌變率為0.5%~2%。
胃息肉:胃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類型。增生性息肉癌變者很少,不超過4%;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平均為41%,并且息肉直徑大于2厘米者較直徑小于2厘米者癌變率顯著增高;炎性息肉罕見癌變。
殘胃:因良性胃病做胃部分切除手術以后,其殘胃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加,國外有人報告,在630例胃癌中,有胃切除術史者是無手術史者的6倍。且術后間隔越長,癌變率越高,從手術后10年起癌變率顯著上升。
癌前病變
所謂癌前病變是指一些容易發生癌變的病理組織學變化,主要包括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這些變化要依靠顯微鏡檢查才能確定。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說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狀態,而當其胃粘膜又伴有不典型增生時則屬于癌前病變。
腸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中出現了小腸或大腸的上皮細胞。研究發現,腸上皮化生分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小腸型和大腸型,其中只有不完全大腸型腸上皮化生與胃癌關系密切,據統計,其癌變率為16.1%。其他類型腸上皮化生很少癌變。
不典型增生也稱異型增生,一般根據其病變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度三級。輕度者主要在胃有炎癥時出現,多呈良性經過;中度者少數可長年保持不變,大多數會向重度不典型增生轉變,甚至惡變為癌,據統計,其癌變率達4%~35%;重度者一般可以認為是胃癌的早期表現,有時與早期胃癌難以區別,據統計,其癌變率平均高達80%左右。
防范措施
由于胃癌前期病變有一定的癌變率,因此,許多病人常常擔心自己會得癌癥。那么,患了胃癌前期病變該怎么辦呢?
慢性萎縮性胃炎就其本身來說,癌變率很低,但由于其常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故應引起重視。目前尚無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特效藥,此種病人最適宜的措施是定期做胃鏡檢查。單純性慢性萎縮性胃炎,可2~3年復查一次胃鏡;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每半年復查一次;伴有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則一般3個月復查一次;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要密切觀察,如不能除外癌變,則應考慮手術切除。
慢性胃潰瘍的治療以前多采取手術方法,近年來由于藥物不斷創新,因而主張先用藥物治療。但這種病人應視為胃癌高危人群,需要長期隨訪觀察。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反復復發及疑有癌變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胃息肉發病率較低,對于小的無癥狀的息肉應定期隨訪觀察,如息肉引起某些癥狀或直徑大于2厘米時,應予以切除。
大多數醫學專家認為,從胃切除術后10年起,殘胃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明顯上升。因此,建議從術后10年起應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當胃粘膜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腸上皮化生時,應縮短隨訪間隔時間;當出現上腹部疼痛等癥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做有關檢查。
目前,胃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故實施針對胃癌病因的預防措施比較困難。但是如果能對胃癌前期病變進行嚴密的觀察及隨訪,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將有助于預防胃癌的發生和早期發現胃癌,從而降低胃癌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