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濤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姓氏文化,但令許多人疑惑不解的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人的姓氏,怎么與中國的姓氏很相近?這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中國的姓氏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體制完備,著述豐盛,在與周邊國家和民族傳播交流中國文化的同時,姓氏文化也就隨同流向那些國家和民族,并產生重大影響。
朝鮮與中國隔江相望,是一個與我國有著長期交往的古老國家。傳說殷紂王時,大臣箕子因諫被囚,佯狂為奴。周武王滅殷,箕子率五千人逃奔朝鮮,建立箕氏王朝。時至今日,北朝鮮、南朝鮮(韓國),使用的姓氏一如中國。朝鮮也有單姓、復姓。單姓中有:金、李、樸、崔、鄭、林、張、安、白、孔、曹、尹等二百五十余姓。其中以金、李、樸、崔、鄭為大姓,約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五。光是金姓約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二十二。同姓不婚的禁忌,曾是南、北朝鮮人的一大煩惱。南朝鮮法律雖未明令禁止同姓結婚,但同族婚姻則認為是亂倫,為禮法所不容。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南朝鮮規定每十年為一次婚姻大赦年。準許同姓登記結婚,1978年約有4500對同姓男女登記結婚。1988年人數遽增為14000對。也有人為了避免麻煩,初次見面一發現是同姓,就停止交往,免得有了感情,斬斷情緣就不容易了。朝鮮復姓有皇甫、諸葛、東方、南宮、鮮于、獨孤等,但人數不多。
朝鮮“孔”姓人數不少,本世紀九十年代初統計,就有58000多人。據說是元代至正年間,一位孔子的第56代孫隨使前往高麗,因故居留未返,其子孫繁衍達三十代,已成泱泱大族。孔姓后裔雖不諳華語,但多識漢字,并以孔子傳人為榮。
越南位于我國西南部,秦朝前后即與中國互通往來。公元十世紀建立了封建王朝。越南主要民族為京族,也稱京越,其他還有岱依、傣、高棉、芒、儂、苗、華等族。但不論哪一族,使用的姓基本與中國相同。京族第一大姓為阮。十三世紀陳氏奪取政權,賜李姓為阮姓。此外,黎、李、胡、杜、孫、吳、武、范、黃、陳、丁、林、鄧、潘、朱、段等均為常見姓?,F在一部分越南人根據自己的意愿另起姓名,以示自已獨立的意志與突特的性格,如友梅、勇河、奎武等,有名無姓,別具一格。
日本位我國東部,與我國是一衣帶水的國家。公元四世紀建立大和國。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派遣了大量的僧人、學者赴中國留學。大到國家政體、創立文字、學術思想,小到衣、食、住、行等許多方面,結合日本實際進行了漢化改革。中國的姓氏文化也同一時期傳入日本。
中國的姓氏體制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大講門閥的階段,不論在取得姓氏的途徑方面,或是在姓氏的定型方面,都已經相當完備。早在春秋時期,《左傳》就歸納了五種取得姓氏的途徑,計有:<一>因先賜姓、胙土命氏(即以國為姓)。<二>以字為氏。<三>以謚為氏。<四>以官為氏。<五>以邑為氏。隨著生產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取得姓氏的途徑越來越多,宋代鄭樵的歸納就有三十二種之多。這種取氏的方法,輸入日本,逐步形成了日本以地形、以職業、以住所、以事態、以數字、以動植物等等為姓的姓氏文化。日本明治維新以前,只有貴族、武士、官吏(領主)有姓,如佐藤、鈴木、田中、德川等。僧侶則一律姓神宮。一般平民百姓,有名無姓。明治維新以后,準許庶民百姓可以擁有自已的姓,但因與生活影響不大,除僧侶重新申報姓氏外,一般人興趣不大,申報者寥寥。
明治政府為加強統治,調整征兵與教育制度,認為一般平民沒有姓氏不行,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公布了“平民名字必稱義務令”,規定沒有姓氏者要受處罰。這一法令,使民眾大為恐慌。又因為多數人不識字,為給自己起一個新姓,就紛紛擁進當時的知識階層的僧侶或村長、莊頭等基本官吏的家里,請求幫助。村長、莊頭、僧侶則參照了慣例將中國傳統取得姓氏的方法,或按地名,或按屋號,或按所從事的職業,給他們起了:山中、山口、小村、大山、山田、喜多川、東山、海老原、長島等姓氏。有的是起姓時看到什么就姓什么,如:鱒、太古、巖志、株菜、根澡等。有的姓起非常怪,如:本名、假名、留守、浮氣、馬面、左手。更怪的姓叫尻無(意即沒有屁股)。據說姓這姓的女孩都希望早早出嫁,好改姓夫家的姓,擺脫窘境。有的姓忒長,如:勘解由小路、大身狹屯倉,有五個字之多,若加上名就有七、八個字了。據日本通用自動計算機公司用電腦調查,日本現有十萬三千姓,也有說十二萬至十三萬姓。日本天皇為了顯示其特殊地位,沒有起姓。近百年內,皇室男性成員,一律帶“仁”,如睦仁、裕仁、明仁、德仁等。女性則帶“子”,與其他女性相同。
總之,朝鮮、越南所使用的姓氏,直接受到中國姓氏文化的影響,而日本則參照了中國取得姓氏的方法,給自己取新姓。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姓氏文化的影響。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