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海
南沙群島位于我國南梅的最南端,是我國南海諸島中島礁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群島。她猶如燦爛的群星,棋布在8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忠實地守護著中國的門戶。
南沙群島,原名團沙群島,在我國歷代史書中均有記載。如在唐代,南沙群島劃歸瓊州府管轄,她歷來就是我國的神圣領土。南沙群島西鄰越南,東近菲律賓,南望馬來西亞和文萊。漲潮時淹沒,退潮時露出的暗礁、暗沙占二百余個,露出海面的島嶼只有二、三十個,周圍都由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珊瑚礁環繞。海中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海底的油氣礦藏量極其豐厚,其地理位置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星羅棋布的南沙群島中,有一個露出水面僅一張桌面大的暗礁——永暑礁,則是我國人民在南海點燃的一盞明燈,建成了我國最南端的現代海洋觀測站。
永暑礁距離祖國大陸約740海里(1370公里),離西沙群島的永興島有440海里(815公里),在太平島至南威島之間,位于南海中央航線南華水道交匯處。在這里建立一個現代化海洋觀測站,在國際上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是預測預報熱帶、亞熱帶海洋風暴、熱帶氣旋等氣候的理想場所。
南沙海洋觀測站是我國最現代化的海洋觀測站,裝備了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自動觀測系統和從國外引進的自動觀測系統,進行潮汐、波浪、水溫、風速、風向、氣壓、溫度、濕度及其他氣象要素的觀測。從采樣分析到數據處理、報表制作、資料分析與發布,全部由計算機自動控制;所獲得的數據,通過無線電臺及時傳送到各所需部門。海洋觀測站上還裝有衛星通訊發射機,可以將資料通過衛星傳回大陸。
那么,在只有一張桌面大的永暑礁上是怎樣建立現代海洋觀測站的呢?
1986年,國家海洋局嚴宏謨局長在聯合國海洋學委員會的會議上提議:為了進行全球性的海平面聯測,應該在我國南沙海域設立一個海洋觀測站。這一提議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支持,并很快被世界海洋組織所采納,將該站定為全球海平面觀測系統的第74號站。1987年5月15日,由44名海洋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南沙群島考察隊,乘“向陽紅五號”海洋科學調查船。赴南沙海域進行海洋站選點勘察。海上考察工作持續了23天,行程達2163海里(4000余公里),對海底地形和地質、海洋水文、氣象、化學、生物等方面作了詳細調查。根據勘探數據綜合分析,永暑礁的建站條件得天獨厚。該礁常露水面的面積雖小,但地處海上交通要沖,海區寬闊,水下礁盤平坦,呈長橢圓形,且地質底基堅實,礁沿均有成排或片狀珊瑚礁石林立,起到消波削浪作用。此外,在礁盤南部,可以拋錨系泊,確是建立海洋觀測站的好地方。考察人員興奮不已,在南沙永暑礁上立下了鐫刻著“中國國家海洋局考察南沙永暑礁”字樣的主權碑,安置了測量水位的水準標志。
1987年年底,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在南沙群島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從事海洋觀測。
在這一彈丸之地上建立一個設施完善的海洋觀測站,并非一件易事,也使西方國家看到了中國海洋工程的高科技風光。
1988年2月,建設南沙海洋觀測站的工程正式動工。海洋工程建設人員在礁石上搭起了高腳屋,他們頂狂風,戰惡浪,夜以繼日地抓緊施工。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奮戰,在這個桌面大的露水礁上建起了一塊4個籃球場大小的人造陸地和一座5000噸級的深水碼頭。以及1000多平方米鋼筋水泥結構的二層樓房。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建站人員還從海南島運來了椰子樹苗和泥土,在環島防波堤內種下了椰子樹。經過十年的成長,如今永暑礁是椰樹成蔭。
南沙海洋觀測站于1988年全面竣工,并于7月10日成功地發射了南沙站海洋水文氣象觀測資料訊號,向聯合國的全球海平面觀測系統中心發送寶貴的資料,為我國海洋事業寫下了新的篇章。1988年8月2日,我國在南沙永暑礁舉行了海洋站落成典禮。
南沙海洋站建成后,擔任守衛任務的人民海軍守礁官兵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留下了許多動人的事跡。觀測人員定期輪換上島工作。島上的工作十分艱苦,既要經受酷熱高溫的考驗,又要受到臺風的襲擊。就在建成后的當年11月,就經受了十二級臺風襲擊的考驗,大風伴著山一般的巨浪瘋狂地沖向島上。在如此惡劣的海洋環境中,是很難獲得風暴潮的實測資料的。但海洋站中的各種觀測工作一直堅持正常進行,獲得了準確可靠的海洋環境狀況資料。這一組數據極其珍貴,對研究大洋臺風浪,海洋大氣環流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南沙海洋觀測站的建立,是中國政府根據聯合國海委會的要求作出的決定,這是中國行使主權在南沙海域建立的第一個海洋站,它將在人類和平開發利用南沙的事業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南沙海洋站的建設者和保衛者的豐功偉績將載人中華英雄兒女的史冊。
(題圖攝影:章漢事/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