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秀子
我國古代文人雅士對飲酒有很多講究,諸如飲人、飲地、飲候、飲趣、飲禁、飲闌等等。所謂“飲人”,指的是相飲者必須是風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朋友、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飲地”即飲酒的場所,必須選擇佳境,比如花前、月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平疇、名山、荷亭等處,在這些地方飲酒方可盡興。至于“飲候”,是說要選擇與飲地相和諧的氣候,例如清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等最富詩情畫意。“飲趣”——飲酒時所創造的氣氛,可以聯吟、清談、焚香、傳花、度曲、圍爐等來烘托,目的是提高飲酒的興致。“飲禁”主要包括苦勸、惡謔、嘖穢等,避免飲酒時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飲者必須重視德行和儀表,主人以美酒相待,客人須莊重從容,這是禮儀之邦文明飲酒的好風尚……
中華民族的酒禮、酒德以及酒令等方面有:
“無酒不成禮儀”,酒與禮從來就是緊密相連的。中國古代,特別是西周,對飲酒的禮儀規定得具體而嚴格,在各方面都有詳細要求,如:①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違時即違禮;②嚴格遵守秩序,即飲酒須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長、幼、尊、卑的順序,違序即違禮;③嚴格掌握飲酒的數量,違量即違禮;④嚴格服從酒官的統一指揮。對于敬酒、答酒也有嚴格規定,還有加冕、婚喪、祭奠等各類飲酒都有各類規定細則。當時規定:“能飲者飲之,不能飲者免之,不可強灌,須飲而成歡,不生是非。”因此,常見一些長者,于第一次滿桌碰杯示意之后,便勸人說“隨意,隨意”,既保持了禮儀,也保持了情誼。
但世上總有一些置禮儀而不顧的“二杠頭”,敬起酒來,常擺出一副不依不饒的架勢,管你男女老少、酒量大少,非把你撂趴下不可!究其心理,除少數惡作劇之外,大多數也是出于一片“情誼”,好像敬酒越多越能表示對人的“誠意”。可見,不懂得“酒以成禮”的規矩,那酒是斷然喝不愉快的!
飲酒不僅要講禮儀,更要有良好的酒德、酒風。西方人大都把酒德與愛國、民族尊嚴連在一起。比如德國葡萄酒年產量居世界第六位,而名優率竟達93.3%,居世界首位,這恐怕是日爾曼民族辦事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天性在他們“愛酒愛國”中的體現。從小處看,酒德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及品行。有酒德者,飲酒時遵從酒禮,暢飲卻不至極,常飲而不成癮,熱情又不亂序,盡興卻不盡醉,猜拳行令,文雅機敏,不亂語,不貪杯,不賴酒,令人尊重。從醫家的角度來說,也極力提倡酒德。戰國時名醫扁鵲日:“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壽。”明代李時珍也說:“過飲不節,殺人頃刻。”酒德,更牽涉到文明禮貌,古人吳彬提出飲酒要禁止“華誕、連宵、苦勸、爭執、避酒、惡謔、噴穢、倦醉”。程洪毅指出飲酒要“警罵座”、“警苛令”、“警趨時”、“警喧談”,“警煞風景”。基于此,在中華古老的酒禮中,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還采取處罰的手段,周代曾專門設置一種叫“萍氏”的官職。督察提醒人們飲酒必須謹慎有所節制。
酒令,是中國古代酒席間進行的一種娛樂活動,目的在于制造熱鬧氣氛,提高飲酒的興致。行了千年之久的酒令,按形式可分為雅令、通令和籌令三類。
雅令,是文人雅士的酒令,按內容又可分為“字詞詩令”和“花魚蟲鳥令”。前者要求象形、會意兼而有之,形體結構隨意增損離合變化殊多,或遣詞造句、或音義通連,或妙語雙關,或雙聲疊韻,或頂真回環,真是變化萬千。趣韻盎然。后者又要有敏捷與智慧,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如唐朝使節出使高麗,宴飲中,高麗一人行令曰:“張良、項羽爭一傘,良曰‘涼(良)傘,羽日‘雨(傘)。”唐使者應聲對曰:“許由晁錯爭一瓢,由曰‘油葫蘆,錯曰‘醋葫蘆。”這則酒令,巧用諧音,名對名,物對物,甚妙。雅令中還有更為古雅和妙趣橫生者。清嘉慶年間一則“四書令”頗有特色,要求從“四書”中選用兩個句子,上句末字和下句首字合成一個藥名,否則便要罰酒,其佳構有:道不遠人,參也魯(人參);諸侯之寶三,七里之郭(三七);武仲以防,風乎舞云(防風);不知為不知,母命之(知母)等。
以詩文“智力競賽”為內容的雅令,雖然情趣典雅,然而因為“曲高和寡”一般人做不來,流傳不廣,難以推開,所以另一種“通令”,便應運而生,它不必勞神,大眾均可為之,但“骰子令”、“劃拳令”之類兩軍對壘似乎又“火藥味”太濃,而“擊鼓傳花”,則是通令中較為雅致的形式了。“擊鼓傳花”行令時需一架鼓,一枝花,令官持花在手,擊鼓者一人背對酒席或藏身屏風后,令官發令擊鼓,花枝便在席間傳遞,鼓聲或疾或徐,可長可短,為防止快速“處理”、“交割”不清,可要求左手接花從胸后遞給右手,再傳到下一位的左手中。鼓聲止,花枝在誰手中就罰誰飲酒(或罰唱曲、說笑話等節目)。除了擊鼓傳“花”,還可以傳“彩球”或“銅錢”等。
至于籌令,為雅俗共賞的酒令。籌子用竹片或木片制成,上刻飲法。典型的如“觥籌交錯令”,其法是制籌48支,半數漆紅,半數漆綠。紅籌上分寫諸如“酌年長者一杯”、“酌先到者一杯”、“自酌者一杯”等。令官舉向客,先掣紅籌,如上寫“酌主人一杯”,即請主人掣綠籌,看籌刻如何寫法,綠籌上則有“左分飲”、“飲一杯”等。如果你是善飲者,倘掣得“免飲”或“對座代飲”,那只好千瞪眼,反倒是很滑稽的,至于籌子上寫“肥者飲”,則令人發噱了。
雅令、通令和籌令,可分別進行,也可以結合在一起進行。考之歷史,酒令實無定制,當筵者往往可依據座中情況加以變通發揮。酒令制得巧,自然宴樂無窮,妙趣環生……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