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庚
在秘魯阿亞庫喬省印加古城一帶,自古以來農民養殖一種長有六條腳,小如火柴頭的黑紅色小蟲,它們寄生在仙人掌絨毛里,汲取仙人掌汁。三個月左右。農民用木片或鈍刀將小蟲小心刮下來,放在熱水中浸泡后,在陽光下曬干,把個體較大的雄蟲篩去,留下雌蟲,用石棍碾成極細的粉末。調和以后用來涂染口唇、指甲、胸部。人們將這種小蟲稱為胭脂蟲。
公元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赫南·柯蒂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武士的盾牌、婦女的手足、臉部、胸部涂有鮮紅耀眼的華貴紅色,大為驚訝。他尋根問底,終于在印加搞到一小袋胭脂蟲。這被稱為“新大陸奇寶”的胭脂被押運回西班牙,轟動了整個歐洲,達官貴族以擁有胭脂為榮,作為顯示權力的標志,其價值遠在黃金之上。
公元1630年,荷蘭人卡爾誤將一種酸滴進裝在錫容器里的胭脂溶液中,他趕緊取塊紗布去擦,結果,他發現,這種被融合的顏料對紗、布具有經久不褪的附著力。于是.胭脂開始廣泛運用于染料之中。鮮紅色成為帝王、貴婦人的驕傲,以致羅馬天主教規定,只有大主教才配穿鮮紅禮服,便有了“紅衣主教”。公元1645年,英國軍隊采用鮮紅色服飾,使“紅衣”與“權力”成為同義語。
盡管胭脂風靡世界三百多年,但歐洲人必須從西班牙殖民者手中進口。為了維護對胭脂的壟斷,西班牙人將印加古城的胭脂集中到一二個小島上,成立專門養殖場,派重兵守衛,嚴禁任何人涉足。胭脂蟲怕冷又怕濕,養殖不易,況且大約7萬只才能碾出一磅胭脂,故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歐洲不少國家對胭脂垂涎三尺,但由于西班牙人幾百年來一直守口如瓶,以致人們從胭脂外觀上看來酷似麥粒,認定胭脂是從漿果、樹葉或谷物中提取的。
法國人摩非爾是一位冒險家,他用重金買通守島士兵。在新大陸胭脂養殖場中偷了一塊長有胭脂蟲的仙人掌塊莖,偷偷地到北非一個小島上繁殖。不久,胭脂壟斷被打破了,到了公元1831年,北非、地中海、加勒比海的幾十個國家都引進種植仙人掌,加那利群島上的葡萄園全部改成胭脂園,一年出日胭脂高達600萬磅。
胭脂除了廣泛用于高級衣料、壁毯染色外,還用于彩色攝影術、繪畫、化學著色劑以及化妝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準許作為唯一天然食用著色劑的胭脂,在食品行業中也有十分廣泛的應用。
(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