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者
在五千年悠悠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歷時最為久長的朝代屬周朝。周朝從公元前1066年滅殷,定都鎬京(今西安郊)起,到公元前256年東周赧王滅于新興的秦國,享國竟達800余年,共傳37代王(即后世的皇帝)。
西周建都鎬京前后近300年,是在今天的西安建都最早也是最長的一個朝代。然而,今天的西安,秦、漢、隋、唐等朝代的帝陵,或集中或散布,唯獨沒有西周王陵。為何西周王陵一座也沒留下?這么多西周王,他們究竟長眠于何處?
這是困擾史學家、考古學家幾百年的不解之謎!他們一直在苦苦尋覓。
1996年以來,陜西寶雞市周原博物館,在扶風縣黃堆鄉意外發現了一座規模空前的西周早期車馬坑,經初步挖掘整理,該車馬坑長寬近百米,深達12.6米,這遠遠超過了目前已發掘到的西周各類車馬坑的規模。最令史學和考古學家驚訝的是:車馬坑殉葬物豪華、層次分明、數量也龐大。最底層的殉葬的活馬多達40多匹,大都仍保持著當初被埋時的昂頭怒嘶、掙扎欲躍的姿勢。馬尸的上層是絢麗多彩的木車輪子、散件。逾20多輛……以往發掘的西周車馬坑中,殉馬一般4~8匹,最多的也不過12匹;殉車只有l~2輛??梢?,此墓無論深度、車馬的數量,都堪稱一流。那么,已探測到的、那位悄然沉睡于車馬坑旁邊的墓主,是否就是一代局王?若不是,又有誰能享受這般隆厚的待遇?
既然周王地位至尊至極,為何死后的王陵不像秦皇唐宗那樣氣勢恢弘,反而了無蹤跡呢?這就涉及到一個古今葬俗的差異問題。據史家研究,幾千年來,我國的葬俗幾經變化,古代除盛行土葬外。還時興過火葬、野葬、天葬等。即便是土葬,其風格、習俗等,古今亦有巨大的差異。許多史籍記載,先秦以前的古人,葬俗是“墓而不墳、不封不樹”。用現在的話說是人下葬后不在地面上堆墳包,不修陵闕(房),不立墓碑。這種從地面上看無任何標志物的葬俗,極易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戰亂、王朝更迭、災荒、人口遷徙等,一切變得難覓蹤跡。這可說是西周王陵“失蹤”,也是殷商王陵、夏王陵乃至三皇五帝墓址迄今無從尋覓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此,還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當時的盜墓者毀壞了僅有的那點文字史料實物。先秦的貴族墓葬中有大量刻有文字的青銅、玉器、金器等。而在先秦時代,泛稱青銅器、銅等為“金”,即金錢的意思。青銅器、玉器、金器等一經熔化,就成了貨幣。正因為如此,當時的盜墓者與后世的盜墓者有一點不同:后世的盜墓者盜取寶物后往往將其交換成貨幣或珍藏,被盜文物尚可流傳于世。這樣一來,刻在青銅器上面的銘文,便蕩然無存,那點可憐的文字記錄,自然也就永遠失去了,使后人難以尋覓。
其二,古代保留至今的那些有關史料記載,大都艱澀難懂或語焉不詳,特別是涉及古地名時,往往令今人望文生義或張冠李戴。如《山海經》、《禹貢》、《尚書》等上面所記載的古地名,有些雖然與今名相同,但實際上風牛馬不相及。最典型的莫過于《逸周書》上的一段記載:“武王崩于鎬,殯于歧周,葬于畢”。人們一看到畢,就理所當然地認定是今陜西戶縣的畢原,于是幾十年辛苦探尋。卻一無所獲。緣何?關鍵在于此畢原非彼“畢”也。攤開陜西省地圖便知:武王姬發死在鎬京(今西安郊),棺材卻停放在岐周(今西安西約100公里處,為周人興起的岐山一帶),然后又要向東運送100多公里路程到畢原(今戶縣)下葬,試想,在當時的交通工具和條件下,周人有可能、有必要這樣來回折騰嗎?
那么,古代的“畢”在哪兒?岐周位于今扶風縣西北,這兒被考古界稱之為“周原遺址”,已發掘出多處西周早期宮殿遺址。翻開史籍:岐山周原一帶是姬周滅殷前的都城。遷都鎬京后,這兒仍陳留著自古公父(周太王)以來的周王宗廟,周王室每年要到這兒舉行極隆重的祭祀祖宗大典。作為十分注重宗法血緣觀念的周人來說,祖宗祭廟所在地太重要了、太神圣了,以致于死后要“殯”于此?!皻洝焙笤嵊谧孀诎l祥地更符合情理,何必要下葬到距祖宗所在地100多公里遠的戶縣畢原去呢?
由此可見,武王下葬的“畢”應該在岐周附近,即今天扶風縣黃堆鄉一帶,這比較符合情理和邏輯。令人欣喜的是,考古發現已有力地作了佐證:黃堆鄉一帶已陸續發掘了十幾個大中型西周墓葬,一般都有車馬殉葬坑,出土文物檔次之高,青銅玉器之精美,為其他地方西周墓葬所罕見。而且,這批墓葬距已發現的西周早期宮殿遺址和新發現的這座超規格車馬坑僅相距幾公公里。
況且:古語中“黃”、“王”音相通,義可通假。“黃堆”本意莫非就是“王堆”?“王堆”即“王墓”。幾千年過去了,這一帶的住民早已經過了多次變更、融合,后世的住民不知“王堆”的來歷或忌諱“墓”這不吉利字眼,代之于“黃堆”,亦是完全可能的。
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夢里尋他千百度”,黃堆鄉超乎尋常的這座車馬坑重現天日,標志西周諸王失蹤之謎,有望徹底揭開。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