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商云
清末民初,馬車曾在上海灘上風行一時。但那時的馬車不是現在鄉村中那種馬車,那時的馬車從西方輸入,為租界洋人的代步品,四個鐵輪的居多,駕車的馬有單匹、雙匹兩種。馬車式樣分轎子式與敞篷坐的,還有車后豎有鐵柱,上張車蓋,介于轎篷之間的一種。這幾種馬車上的設備都十分考究,尤其是轎車,綠呢的窗簾,白銅的痰盂,車光的鏡子,插花的花瓶,冬天鋪上狐皮褥墊,備有白銅手爐、腳爐,車廂內一派春意。此外,另有一種橡皮鋼絲雙輪小馬車,叫做“亨士美”,可自動扣韁,架上披錦掛彩的阿拉伯名馬,最為時髦。
清光緒年間,中國人開始在上海設馬房,出租馬車。上海當時第一個坐馬車的中國人是海上寓公、杭州人程定夷。由于制造工藝落后,最初國產仿西式的馬車不太堅固,車禍時有發生。當時有“乘馬坐轎三分命”之說,其后,經過改進,質量稍佳,乘坐者漸多。一般公館人家皆雇用馬車夫,備有馬車,官紳富豪,王孫公子,閨閣千金,出門都愛坐馬車。民初,袁世凱的爪牙、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就喜歡坐雙輪馬車。后來鄭汝成在外白渡橋被刺,他當時就是坐在雙輪馬車之中。那時候一般官眷都愛坐轎車,取其莊重;闊少閨秀則多喜愛篷車,以便目游四騁。坐馬車兜圈子游公園,則是最出風頭的事情。當時四馬路為市中心區最熱鬧地段,若馬車出游,必兜四馬路。有閑者往往下午到四馬路沿街泡茶館,臨窗而坐,觀賞過往馬車,以為消遣。
一般平民無力購置馬車,但可向馬房租用,包月或臨時雇坐。清末民初,幾乎每條街上都有馬房,以白克路的“龍飛”為最著名。還有一些馬車夫自備破舊馬車,沿街兜客,稱為“野雞馬車”,多集中在十六鋪碼頭一帶,車廂可坐四人,滿座開車,車資每位僅收銅元三枚。另外有些嫖客宿娼,也喜歡用馬車去接妓女,以博取歡悅。
當時租界有條規定,如西人馬車在前,后面的華人馬車不準超越,違者罰款。而華人馬車在前,后面的西人馬車超越則不在此限。這種歧視華人的規定,活現出租界的殖民地性質。
隨著時代潮流的推進,現代化交通工具汽車迅速興起。馬車必然面臨淘汰的命運,自二十年代起馬車便日趨衰落,至1937年抗戰前,上海還剩有極少量的馬車??箲饎倮螅R車又曾稀稀落落地出現在上海的街頭,但論速度,論氣派,皆遠不及汽車;論方便,論實惠,又不及當時流行的三輪車,故不再受人們歡迎。到解放前夕,只有在北火車站和大世界附近還偶爾能發現馬車的蹤影。解放后,馬車最終在上海銷聲匿跡了。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