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強
闈姓的由來
闈姓,是利用科舉考試來進行賭博的一種方式,這種賭博方式,清代道光末年創始于廣東,至光緒末年曾蔓延于廣西。它用闈場考試中士子中試的姓,以猜中多寡為輸贏,故稱“闈姓”(亦稱“卜榜花”)。其始以文武鄉試榜中小姓為賭,賭注不過百錢左右,后逐漸開局收票。變為較大的賭博。
該賭的方法,是由票局訂出猜買條例,規定若干姓為“小姓”,猜買的人必須在其中選擇,方為有效;若干姓為“大姓”,應試人數較多。這種姓不許投買,故亦稱“限姓”。發榜之后,進行查對,以猜中多少定勝負。事實上中彩的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三,彩金又僅撥出百分之六十。其明被剝削之數已為百分之四十。每值應試之年,闈姓票賭。為數不下數百萬元,但是獲益者不過是賭商與坐收賭稅的統治階級而已。
闈姓的興盛
闈姓賭博的特點在于:(一)、它是利用科舉考試來進行的。科舉在封建時代的人們的心目中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這樣就給這種賭博披上了一層“高雅”的外衣,因而吸引不少中上層人士參加。(二)、這種賭博不是用一般的賭具來進行的。開彩的依據又是官方的金榜,因此容易使人認為彩金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賭徒覺得它不像其它賭博容易使人上當。(三)、選擇姓氏以及認定票值有相當的自由,熟悉試子情況的人,還可以加以試探性的估計,表面上不完全是盲目的方式。(四)、這種彩票式的賭博。不受名額、金額的限制,可以吸收廣大的群眾參加。
由于這種賭博對人們的心理有蒙蔽作用,而方式又比較靈活,易吸引人,因而得到迅速的發展。但這種賭博方式能在清末保持興盛的局面而不衰,與清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咸豐年間,因軍需告急,廣東巡撫郭嵩燾初則令其繳納款項,以充軍用,繼則準其立案,招商承餉。闈姓賭博因此得到官方的承認。雖然廣東地方政府不惜飲鳩止渴,希圖通過闈姓賭博聚斂民財,但清朝中央政府因闈姓賭博擾亂社會,妨害科舉的弊端,一度是持禁止態度的。如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廷下旨令兩廣總督晏端書查禁各類賭博。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五月,兩廣總督英翰以海防籌餉為名,易闈姓為“守助會”,下令弛禁。八月,清廷降旨責怪英翰,而闈姓再度被禁。
但闈姓賭博并沒因此而絕滅。此時賭商雖不敢在省會及各鄉縣公開設局收票,卻詭計百出,轉移到澳門繼續開設,繳納賭稅于葡萄牙。澳門向為賭窟,葡萄牙殖民當局自然非常歡迎,樂得坐收漁利。投買及攬載的賭徒遂群趨澳門,絡繹不絕,清吏無法過問。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雖然有申禁闈姓賭博之令,實則等于一紙空文。至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以后,法越交戰,廣東沿海戒備,需餉甚急。若干官吏及賭商,又提出開禁,于是資其賭餉以辦海防的謬論,又復囂然四起。光緒十一年十一月,欽差大臣彭玉麟、總督張之洞、巡撫倪文蔚會議復奏,準予闈姓招商承餉,并美其名曰“截緝”。張之洞于闈姓捐款內提款20萬元,交署水師提督方耀,在黃埔船墺造成輪船四艘,安裝炮位數門,為巡緝省河至虎門一帶之用。
闈姓對科舉的影響
由于闈姓是利用科舉制度進行的,參加考試的人和考試的結果直接影響投買者的利益。賭徒們為了控制考試的結果,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賄賂考官取錄一些僻姓而又不當取的人(買這種姓的人當然很少)。一種是從考生方面著手,使應取者落第,不應取者反而考中,造成自己得彩的機會。賭徒們往往以人數稀少的姓名為“過底”。因闈姓的輸贏,只在一、二姓的得失,如能設法控制,就可以穩操勝券。他們選擇幾個稀姓無文名的考生而為一般人所不買的,從中作弊,以此“過底”而連買數十、上百票,進行投機取巧,手段中于是有“扛雞”、“禁蟹”等名目。
“扛雞”是提拔差的考生,“禁蟹”是打擊好的(雞本無力,扛之使得長鳴;蟹因多足,禁之使不能伸)。“扛雞”出自槍手,冒名替考。在考試之前,如打聽到二、三小姓中的某人又無文名的,則聯合賭徒投買此姓,考試的時候,槍手即混入考場中為此姓考生替考,不索什么報酬。倘此生得中,則投買的可得彩,兩得其利。這叫做“扛雞”。至于素有文名的才子,大家估計他必中而爭買此姓,賭徒則多方設法向此考生行賄,叫他臨時不進考場,好讓一般人落空。若遇到金錢買不動的士子,無法阻止他人場,則又設計買通胥吏,故意把他的試卷弄污,使不得入選。如果這兩個詭計都行不通,還可以買通閱卷的幕友,將該生試卷壓下,使不得中,這個叫“禁蟹”。
光緒十一年,廣東轟動一時的科場舞弊案,便反映了闈姓勢力的影響。當年惠州科考,廖、鐘、王三大姓全數落第,文、田、彭三僻姓全數獲中。榜發,士子拆毀署門,差點釀成大案。直到駐省兵丁前往彈壓,才稍事平息。當時有人奏參此案是因廣東惠州府科試幕友串通舞弊,學政葉大焯貪得無厭所致。因為輿情嘩然,清廷不得不飭令調查。根據清廷的調查,因廚人暗進巴豆湯,致學政腹瀉,不能閱卷。便將試卷委托貢生戴羅俊、薩庭蔭校閱。兩個串通闈姓,從中舞弊。以圖謝禮。結果學政革職,二幕友杖一百,流放三千里。此案就這樣輕易了結,可見清末綱紀的廢弛。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