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安
不久前,美國收藏家協會正式授予羅伯特·哈格“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職業隕石收藏家”的榮譽。這位40歲的美國人還獲得全美個體商會給的相類似頭銜。哈格之事在世界上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這里將他一些鮮為人知而又生動有趣的秘聞軼事,略作介紹。
一道耀眼的奇光異弧
哈格同隕石的不解之緣,始于他9歲那年一個如詩如畫之夜。那夜,父子倆舒適地躺在墨西哥灣柔軟的海邊沙灘上,聆聽著海浪醉人的有節奏的沖岸聲。
突然,一道耀眼的奇異光弧劃破了湛藍的夜空。消失在縹緲浩瀚的天際。
小哈格又驚又喜,拍著手,叫了起來。
“那是隕星,天外來客。”爸爸微笑地告訴他。
接著,父親還娓娓動聽地告訴他不少有關隕石美麗動人的傳說和豐富有趣的知識。
從此,隕石就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了哈格幼小純真的心靈。
以后,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有關隕星的書籍,還常常到博物館去參觀隕石的樣品。他還主動寫信給一些天文學家,經常向他們請教。
這樣,他靠自學,居然成為了一名隕石學家。
超人的孤獨忍受力
哈格發現,幾乎所有的隕石愛好者,都滿足于收集偶然遇到的隕石,而不愿主動尋覓。這也難怪。因為在偌大的地球上找隕石,是極其艱苦且收效甚微的事。
哈格個性倔強,富有主見,而且不畏艱難險阻。他下定決心,立志當一名世界聞名的“專業隕石收集者”。
他憑借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先在地球上劃出一塊塊隕石可能或確實墜落過的區域。然后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前去尋覓。
美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洛伊認為:“這是一項需要堅強意志、無畏膽略與異常細心的工作。這也是一種對孤獨要有驚人忍耐力的職業,因為這需要長時間過與世隔絕的野人生活。”
事實確實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哈格總是在杳無人煙的原始森林里,在野獸出沒的崇山峻嶺間,在茫茫無邊的荒野莽原上反復尋找,苦苦搜索。
他唯一同外界經常“聯系”的是一個非常靈敏的“全波段半導體收音機”。他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收聽新聞報道,目的只是為了能聽到隕石墜落的消息。如果墜落地點是人煙稠密地區,他只能“忍痛割愛”而放棄,因為那兒肯定有許多人已經反復搜尋過了。如果是人煙稀少的地方,如荒涼的非洲大草原或亞馬遜河流域原始森林等,他一定興奮不已,常常以最快的速度到達該地,千方百計搜尋尚未在大氣層中燃成灰燼的隕石及其碎片。他甚至敢于冒著極大的危險到撒哈拉大沙漠的腹地,或者到喜馬拉雅山雪峰間去“覓寶”。敬業精神可嘉可嘆!
當然,他沒有忘記對每一塊撿到的隕石都仔細地粘上標簽,注明重量、發現的時間地點等。
“生活在天體之間”
哈格收藏的隕石越來越多了,他開始標價出售。由于是獨家經營,行情不錯,收入可觀。
不少眼紅的人也躍躍欲試。還有一些人也試著單身或組隊去尋找隕石。然而,他們最終都因生活太艱苦、尋找太艱難或無法忍受孤獨和寂寞,紛紛半途而廢。
因此可以說,哈格榮獲的“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職業隕石收藏家”的美名,至今名副其實,“不攙水分”。
最近,哈格在家里開設了一家“私人隕石陳列館”。
走進博物館,人們就會看到哈格親手書寫的題詞:“我在這個世界獨特的職業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
在展覽館許多題詞中,最讓人難忘的,是由美國文學家亨利·卡彭特書寫的“哈格名言”——
“天文學家只能仰視夜空中的天體,而我卻能將小星星置于室內,足不出戶就能生活在天體之間。”
確實,參觀的人都能在流連忘返中,分享這種“身居室內,邀游太空;人在地上,與星為伴”的別具一格的快樂。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