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金
當今,穿梭于大洋中數(shù)以十萬噸計的超級油輪不斷增多,觸礁撞船或意外爆炸事故也時有發(fā)生。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往往會造成大量原油泄漏,污染了大片的海域,且長時間滯存,不易消除。因此,這一問題已成為目前世界污染問題的一大焦點。為使美麗的海洋免遭劫難,各國環(huán)保專家苦心尋找對策,精心設(shè)計和研制出眾多對付溢油的“克星”,使它們成了海洋環(huán)保戰(zhàn)場上“身懷絕技的強將精兵”。
神通廣大的清污船
清除海面溢油污染最有效的武器首推各式各樣的清污船。它們不僅來的快,而且收效大。1991年2月28日,歷時42天的海灣戰(zhàn)爭剛剛鳴金收兵,一場清除海面溢油污染的大戰(zhàn)便拉開了帷幕。其中最先駛向海灣的是“瓦西特”號去污船。它一到位,首先用泵把污染海水吸人油槽,再利用分離系統(tǒng)將海水和石油分開,把清潔的水放回大海,把處理出來的油存人油罐,“動作”干凈利索,而且一舉兩得。據(jù)統(tǒng)計,采用這種“作戰(zhàn)”方式,它每天能夠清除1000噸污染的海水,其成效之大令世人刮目相看。緊隨“瓦西特”號之后,法國、前蘇聯(lián)、德國、荷蘭等國也都相繼派出了各顯神通的清污船趕到海灣一顯“身手”。
目前,許多國家的專家正千方百計地設(shè)計和研制新型的清污船。美國一位科學家設(shè)計出一種專門用于清除海面溢油的新型清潔船。該船就像一個活動的海洋鉆井平臺,有兩只大潛水船塢支撐,整個清潔船高度為79米,由兩臺3000馬力電動發(fā)動機推動,時速為15節(jié)。這種清污船的工作方法與眾不同。它有一種浮漂能將海面溢油圍在一定的區(qū)域里,從而限定溢油范圍,然后用兩只像盤子似的吸油器吸取溢油。
吸油器直徑為10米,重80噸,每分鐘可吸38000加侖溢油。溢油被吸起后,船上的分離器可將油、水分離。分離過的溢油被吸入船中,運回陸地。這種清潔船還可由直升機或船只將其它地方的污染油運來加工,船上有三部升降機。可供升降船只。
法國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清污船也十分引人注目。這種船的兩側(cè)各有2個深縫隙孔,有形似魚鰓的前后葉片,在葉片上還設(shè)有收集海面溢油的渠道,那些帶石油的海水能順著渠道流入隙孔。船行進時,水流繞著縱軸旋轉(zhuǎn),由于石油比水輕,用抽油泵便可輕而易舉地將石油抽走。瑞典科學家研制的清污船更是匠心獨具。他們根據(jù)向心力的原理,在回收儀器中安上轉(zhuǎn)子,當轉(zhuǎn)子飛速轉(zhuǎn)動時,比石油重的水立即被排開,而石油則集中在中心,然后從中心將油吸入油罐,因而在吸取污染海面的原油時,不會同時吸入大量的海水。
非同凡響的化學制劑
英國化學家通過大量試驗證實。如果在原油中加入活性聚合物和交聯(lián)劑,石油的粘度便會急劇增加。并很快地凝結(jié)成塊。專家們認為,采用這種方法能有效地清除海面上漂浮的原油,將其運到海上污染區(qū)域進行實驗,證明化學制劑的效果不同凡響。它們與海面上的原油接觸后,便奇跡般地生成了黑烏烏的膠塊或薄片。人們或用拖網(wǎng)打撈,或用特制的傳送帶,將其回收到船上和岸邊,成效頗為可觀。
另外,日本一家化學公司研制的新型吸油劑,以稻殼制成的活性炭為原料,不僅制作起來十分簡單,而且使用時尤為方便。實踐表明,把它撒在海面的原油層上,只需30秒鐘,它就會呈現(xiàn)網(wǎng)狀物吸取原油。據(jù)測定,每1000克吸油劑。能吸收約6800克原油,而且對海洋環(huán)境無害,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吞吐不凡的細菌
在墨西哥海灣海底的沉積物中,生存著大量依靠吞噬石油來維持生命的細菌。美國科學家的試驗表明,這些細菌還具有吞噬海上浮油,進而將其消化的本領(lǐng)。據(jù)此,他們提出用這種細菌拯救受到溢油浩劫的亞洲西部和南部一些海域,為凈化海上環(huán)境污染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但是,這種細菌數(shù)量少,且不易取得。不久前,印度著名的生物工程學家卡拉瓦蒂,用現(xiàn)代遺傳工程技術(shù)成功地人工繁殖了這種能分解石油的細菌。他先在實驗室里用玉米淀粉提煉物培養(yǎng)這種細菌。然后再投入被石油污染的海面上,這些細菌能在2小時內(nèi)將石油分子通過消化系統(tǒng)變成脂酸乳狀液。且不影響水的有機體。美國阿爾法環(huán)境公司的科學家卡爾·奧本海默曾運用這種吃石油的細菌,成功地在公海上進行了清除溢油的試驗。
引人注目的是,這種能分解石油的細菌剛問世不久,便在清除墨西哥灣兩次重大石油泄漏污染中大顯身手,立下了顯赫戰(zhàn)功。挪威“梅加博格”號油輪在墨西哥灣起火爆炸,泄漏的原油在海面上形成長45公里、寬15公里的污染帶。為防止原油污染美國得克薩斯州海岸。美國環(huán)保部門請這種細菌參戰(zhàn),結(jié)果,一夜之間該區(qū)溢油竟不翼而飛。
功能獨特的新材料
德國專家采用特種橡膠等新材料制成了斂油毯,雖然它“初出茅廬”,卻已展示出獨特的功用。這種斂油毯重僅60千克。它類似嬰兒使用的“尿不濕”尿布。在污染區(qū)淺灘地帶或海上作業(yè)區(qū)附近,使用起來更為方便。斂油毯可由船在海面上拖行,浮油即會被粘附在毯的下面,然后通過毯上的小孔被吸進橡皮管,再被吸入油罐。其斂油寬度為12米,每小時可回收50噸溢油。
最近,印度科學家宣稱他們研制出一種清除石油污染的新材料——憎水性硅酸材料。這種材料質(zhì)地柔軟,能像海綿一樣吸收海面溢油。將這種憎水性硅酸材料撒在被原油污染的海面上,即刻就會形成油泥,然后可方便地集中處理,收集原油。這種材料成本低、價格便宜,能反復(fù)使用。研制人員對其應(yīng)用前景異常樂觀。
此外,日本巖手大學佐藤敏人助教授還研究出一種清除海上溢油的新方法。該方法采用的主要材料是一種特殊的樹脂,其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聚合物,它對石油具·有極好的吸附和凝固作用。漂浮在海面的原油遇到這種樹脂后,立即成為海綿狀,可被固定回收;對于沉入海底的原油,這位教授認為可利用壓氣機向海底送壓縮空氣,促使沉入海底的石油漂浮到海面上。然后再用這種特殊樹脂處理后回收。對于剩余的粘在海底的石油,可采用粉末狀的珊瑚礁石將其覆蓋固定住。珊瑚礁石粉末對石油具有極好的吸附和脫臭作用,能有效防止石油對海洋進行再次污染。試驗表明,在用這種方法進行脫臭處理后的海水里,魚類照常可以生息繁殖。據(jù)計算,采用這種方法,回收300萬桶溢油,需耗資50億日元。目前,佐藤敏人助教授正征集資金,一旦條件成熟,就立刻到海上溢油污染區(qū),用這種新方法、新材料,與溢油一決雌雄。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