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70年代的一次南巡
1976年下半年,當時毛澤東已逝世,“四人幫”面臨倒臺之際,社會上亦到處可見“批鄧”的標語口號。這時鄧小平來到了廣州市,由許世友親自派了幾十名彪悍的便衣負責保護。
鄧小平來到一個肉菜市場,他把帽沿壓得低低的,把眉毛也給遮住了,所以沒有人認出他。他來到一處國營的蔬菜攤前,只見攤擋上的菜全是青黃色的,他便問這蔬菜部的職工說:“怎么賣這些黃葉菜?”這職工沒想到是鄧小平,便咬牙切齒地說“還說黃葉菜?這樣下去,樹葉也無得食!”
鄧小平一聽,一言不發就走了。
他在一個肉鋪前站住,往柜臺上一看,案板上只有幾斤老母豬肉,但后面卻足足排了成百人,售貨員小心翼翼地把小片小片豬肉按票賣給市民。鄧小平問售貨員:“這么幾斤豬肉,排了這百多人,每人能有多少?后面的豈非沒得吃?”售貨員一聽,苦笑道:“你沒看見連母豬也殺來賣了么!現在政府哪還管我們有沒有的食!”鄧小平無言以對,正想走開,突然一陣風吹來,把他的帽子吹掉了,排隊的市民一看,哈!這不是鄧小平嗎?于是“鄧小平”“快來看鄧小平!”“鄧小平還在!”的聲音吵了起來,市民紛紛涌了上來。
負責保護鄧小平的便衣大吃一驚,連忙要鄧小平迅速離場。但鄧小平卻笑著對便衣說:“我又沒有干對不起他們的事,干嘛要溜走?”他索性停了下來。
群眾把鄧小平團團圍住了,許多人都知道鄧小平為國家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便向他鼓起掌來,最后,更有人提議要他講幾句什么,鄧小平想了想說:“繼續批鄧,一直批到真理出來!”說完,他就大踏步地走了。
駐港部隊的三大任務
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陸軍、海軍、空軍都是具有輝煌業績的英雄部隊,在他們的榮譽室里,展示著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赫赫戰功和光榮歷程。
而今,駐香港部隊正在做著前人未做的偉業,他們是“一國兩制”的實踐者。
香港不是當年的上海,他們將面臨兩個全新的課題:香港駐軍要在資本主義的制度和環境中,履行社會主義國家軍隊的使命,這在國際上是絕無僅有的。
香港駐軍集陸海空三軍一體,高度合成,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駐港部隊將執行三大主要任務:
(一)負責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防務。香港是祖國的南大門,內有群山列島為依托,外有萬山群島作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6世紀初,葡萄牙軍隊入侵中國,首先闖入的是香港。1623年,荷蘭軍艦進犯的目標是香港。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所凱覦的還是香港。同時,香港又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對于中國發展全球貿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行海峽兩岸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都是重要的通道。所以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加強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防務,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協助維持社會治安。香港是一個“自由港”,社會情況十分復雜。一旦出現騷亂,在警察的力量不足以制止時,應特別行政區政府請求,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我駐軍部隊將協助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三)協助救助災害。瀕臨大海的香港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臺風造成的水災、風災、海嘯、山崩及泥石流最為嚴重。一旦發生災情,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駐港部隊將協助特別行政區政府全力抗災。
駐港部隊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向世界開啟的3個窗口:觀察、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窗口;觀察、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窗口;觀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窗口。
(文新國文,馮怡弓摘自《黨史信息報》)
我國的醫療機構標志——藍十字
衛生部決定,以藍十字(純天藍色)作為醫療機構統一標志,并從今年5月1日起正式開始使用。這一決定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的有關規定,為規范醫療機構標志,便于識別,方便患者就醫而作出的。
去年1月28日,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據介紹,紅十字是國際人道主義保護標志,是武裝力量醫療機構的特定標志,除紅十字會直屬的急救中心、血液中心等醫療機構外,非武裝力量的醫療機構不得使用這一標志。但一年來,隨處濫用的情況到處可見,商標或商業性廣告上,醫院、藥店、獸醫站,到處都是“紅十字”。
決定指出,藍十字標志為正方形白底藍十字: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所著服裝、佩戴的胸牌可以使用藍十字標志;醫療機構的救護車應當使用藍十字標志。其他人員、車輛不得以藍十字作為特定標志。
(司馬南摘自《揚子晚報》)
中國西部影城
西部影城位于銀川市西北38公里處的鎮北堡。鎮北堡分新舊兩堡,各占地約3公頃。舊堡建于明弘治十三年,乾隆三年,地震傾塌;乾隆五年重修(易地重建),是為新堡。
鎮北堡以其古舊、神秘、荒涼和粗獷,構成了中國西部影城的基調。
影視城的“城門”設在舊堡。大門兩側樹起兩個高高的泥柱,上面分別鐫刻著張賢亮手書的“西部影城”和“中國一絕”八個大字。進得城門。一座用中、英、法、日四種文字書寫的“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高大泥屏赫然入目。繞過泥屏,整個舊堡中錯落有致的建筑群便盡收眼底。這里有電影《紅高粱》中的十八里坡、月亮門、九兒住房、釀酒作坊、長工房等場景。舊堡中還有電影《黃河謠》的鐵匠營和草垛子,《冥王星行動》中的土匪樓,《五魁》中的匪窩白鳳寨等場景。
新堡保留和恢復了《牧馬人》、《老人與狗》、《五魁》、《西城響馬》、《征服者》等影片的實拍場景。新堡中引人矚目的是被稱為“充滿文化氣氛和智慧光芒”的電影資料館。資料館集中了藝術家們在鎮北堡拍攝的影片劇照、工作照和生活照。另有一些實物。如鞏俐坐過的轎子、謝添扶過的犁等。館中還開設有“張賢亮的世界”分館,以圖片、手稿、著作譯本、實物等向觀眾展示了這位作家艱辛而坎坷的人生之路、文學之路。
(葉曉修摘自《浙江日報》)
我國七大古城墻
安徽壽縣城墻戰國古都,地處淮河之濱,八公山之陽,古有壽陽、壽春之稱。戰國末期(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遷都于此;西漢時為淮南王國都。以后歷代這里多為州、府治所,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跡。
湖北荊州城墻即湖北江陵縣城墻,三國蜀將關羽所筑,原為土城,南宋始建磚墻。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毀,現城墻為清代(1646年)重建。
江蘇南京城墻公元1366年建,城垣內側周長33公里,高14—2l米,有垛口13616個,碉堡200個。城墻規模堪稱世界第一。南京中華門原是南唐皇城正門,建于917年,明代擴建,呈長方形,寬為90米,長為128米,總面積為11720平方米,整個建筑雄偉壯觀,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一個杰作。
陜西西安城墻明初公元14世紀在唐代城墻的基礎上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周長11.9公里,高12米,上寬12—14米,下寬15—18米,是中國現存唯一完整的大型城垣。
遼寧興城城墻在遼寧興城縣城。整個城墻保存完好,保持明代建筑風格,整個城市像座明代博物館。
山西平遙城墻建于1370年,周長6.3公里,是山西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墻,是明朝的形式和構造。
福建崇武城墻崇武城在福建惠安縣南35公里瀕海尖岬上。宋元豐元年(公元1079年)始建,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形成城墻,墻圍2456.7米,城基寬5米,高7米,四方設門,上建門樓,是我國至今保存較完好的古代濱海石城之一。
(江游文,孫立廣摘自《中國特產報》)
佛教的九大象征
塔佛經載,建造塔一表人性,二為起信,三為報恩。
法輪輪,原本是古印度的戰車,能席卷戰場之敵。佛教取其摧破、圓滿等義。
蓮花蓮出淤泥而不染,佛教以之比喻法界的清凈。
光相佛、菩薩造像上的光環。分為頭光、身光。頭光是眉間、頭頂的光,身光是周身的光。
卐古印度表示圓滿、清靜的符號;佛教中是佛陀的胸、手足、頭發等處顯現的相。
念珠108顆象征108種煩惱;一般信徒多用18顆手珠,稱羅汗珠。
菩提樹釋迦在此樹下悟道,故為圣樹。
曼陀羅一般指道場,密宗中有多重含義。
六色旗佛教典載,釋迦成道時圣體放出紅、黃、橙、白、藍及五色混合色,故1952年,世界佛教徒聯合會將六色旗定為佛教一大象征。
(楚松柏摘自《文化生活》)
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外號”
千丘之國盧旺達
千湖之國芬蘭
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
黃金之國哥倫比亞
白銀之國墨西哥
銅礦之國巴布亞新幾內亞
鉆石之國塞拉利昂
鐘表之國瑞士
石油之國委內瑞拉
橡膠之國馬來西亞
沙漠之國沙特阿拉伯
火山之國尼加拉瓜
赤道雪山之國坦桑尼亞
自然保護區之國奧地利
花園之國新加坡
咖啡之國墨西哥
啤酒之國捷克
龍蝦之國喀麥隆
山鷹之國阿爾巴尼亞
鴕鳥之國肯尼亞
畜牧之國新西蘭
花生之國塞內加爾
櫻花之國日本
橄欖之國突尼斯
風車之國荷蘭
郵票之國圣馬利諾
長壽之國斐濟
國中之國梵蒂岡
酒花之國西德
牛的國度博茨瓦納
仙人掌之國墨西哥
(易欣文,彭圖清摘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