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岱夫
為了迎接1997年回歸祖國,香港流行這樣一句話:“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用于表達他們渴望平穩過渡的心情。
香港盡管經濟繁榮,但“賭馬”也很風行。曾有一位名叫昆克爾的德國人,在香港對賭馬活動費盡一番明察暗訪功夫后,得出結論:香港人對待賭馬,猶如對股票那樣,全情投入,而香港的馬迷,亦足稱為世界上“最具賭馬專業知識”的,且賭馬的癮頭,世界上難尋對手。每逢賽馬日,在輪渡、地鐵、火車、巴士、電車、的士、私家車上,馬迷莫不人手一份專業馬報,或是各種報紙的馬經版,全神貫注,鉆研當天賽事大勢。每場賽事開賽之前和結束的剎那間,入場馬迷的表情更是變化萬千!每逢賽馬日,不管烈日當空,還是風雨交加,出賽馬匹依次集中于起跑線前的閘廂內,只等待起跑的信號發出。這時,人人呼吸急促,隨著電腦顯示的賠率在不斷地變動,空氣中飄蕩起嗡嗡之響聲,有如成千上萬只蜜蜂在周遭爭鳴。終于,起跑信號發出,蜂鳴聲漸漸加大,最后變成狂風暴雨,這是感情的爆發。馬匹跑過了終點,人們在歡呼,在跳躍,在號叫,在揮動手臂或在跺腳,嘆息,垂頭喪氣,表情千奇百怪,仿佛自己的生命,全壓在這一場賽馬上。
在香港,賽馬往往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的形式加以報道和渲染,據統計,全港各種賽馬報紙不下20種,加上其他報紙的馬經版,講馬的“陣地”可謂數不勝數。各家電臺、電視臺皆配有水平很高的馬評家,為馬迷分析、講解,就馬匹狀態和勝出機率指點迷津。總之,所有新聞媒體都不會置賽馬于度外,從而形成了香港特有的“馬文化”。至于在賽事前后的那段時間里,到黃大仙、天后廟等寺觀求神問卜、許愿、還愿者更是絡繹不絕。上自擁有洋博士頭銜的“哲學家”,下至廟宇門外的“解簽佬”,無不生意興隆。所有這些,都構成了香港社會獨特的“馬景觀”或“馬文化”。香港的“馬文化”與(麻)“雀文化”合稱之為“禽獸文化”,而靠傳播“禽獸文化”為生的人,數目已達數萬之眾。
香港的“馬文化”,追流溯源,當初是由英國人引入的。自從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以來,香港就有賽馬。1882年,英國人在入侵香港之初,當時只有5000左右的居民。但“英皇御準賽馬會”,卻是最早成立的機構之一。起初,能加入賽馬會是殖民統治看享有的特權。時移勢易,今天的香港賽馬會,1.4萬名會員中,95%是華人。
賭馬是香港的三駕“馬車”之一。有這么一個說法——即香港由三種力量統治,一是馬會,二是匯豐銀行,三是港督。統治香港的“三頭馬車”中,馬會赫然居首!且不論這樣的說法和如此排列是否過于夸張,事實上馬會在香港社會的重要地位,幾乎無可置疑。
香港現有兩個賽馬場,一是位于港島的快活谷賽馬場,賽馬場所在地原稱黃泥涌,后稱快活谷,它歷史久遠,影響甚廣,人們把那一帶稱為“跑馬地”,位居港島市區的中心地段,名緣馬場而生;二是70年代在九龍北部的沙田靠填海建成的現代化賽馬場。
賽馬活動與香港人的生活關系甚密,長期以來,港人在日常交往中產生了許多與賽馬有關的口頭語,如造馬、馬主、外圍馬、馬夫、鋪草皮……等;此外,香港城市還出現了不少帶“馬”字的街道和街區地名,如位于港島的馬師道、跑馬地、馬寶道和寶馬山道,位于九龍半島的馬頭圍、馬頭角、馬頭圍村、馬頭圍道、馬頭角道、馬頭涌道和金馬倫道等。
值得一提的是,賭馬活動已成為當今香港的一道“風景”,有名的“香港八景”中就有“快活蹄聲”一景。據記載,本世紀20-30年代的“香港八景”中并無“快活蹄聲”,自40年代開始,由于賭馬活動日漸發展,“快活蹄聲”便成為八景之一。
香港人賭馬,輸家永遠占絕大多數,然而眾多的“鋪草皮”(賽馬場要鋪草皮,以利于百駿競逐,港人把賭馬贏了叫做“挖草皮”,相反輸了叫“鋪草皮”,意即將投注錢化作馬蹄下的草皮了)者總想反敗為勝,因而屢敗屢戰毫不改悔,有時演出許多人間悲劇。
(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