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民
農歷三月,我國民間有三大節日:娛樂節日——踏青節;祭祀節日——清明節;紀念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又稱“禁火節”、“禁煙節”,在過寒食節的一兩天中,民間嚴禁燒火做飯,人們只能吃冷飯干糧,所以這個節日,有“禁火”、“寒食”之稱。
寒食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到底在哪一天過節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山西志書》就記載同州“清明前兩日寒食”。另一種說法認為在冬至節后的105天或106天,《荊楚歲時記》說:“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所以寒食節又有“百五節”、“百六節”之謂。
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甚多,但像寒食這樣以禁忌為基礎的節日卻很少見。寒食節雖說時在暮春,但地氣尚寒,北方須穿棉衣。南方也離不開夾襖。人們之所以自覺自愿地吃涼飯飲冷湯蒙寒受苦而不肯舉火取熱,據說是為了紀念和哀悼2600年前的一位寧死也不肯受封做官的歷史人物,這個人叫做介子推。
介子推,又作介推、介之推,是春秋時晉獻公之子重耳的門人。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獻公二十二年,重耳為躲避讒害逃出晉國,先后在狄、齊、宋、楚、秦等國流亡許多年,這期間,介子推始終追隨其后。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晉國做了國王(即晉文公),大封功臣時,因故未能封到勞苦功高的介子推,介子推自己又不愿開口邀功請賞,就放棄了俸祿,跑到山里過起了隱居生活。他的隨從們都為他憤憤不平,就寫了一封信掛在王宮大門上,信的內容是: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其所”。
重耳見到信后自然明白是講介子推,就派人召見他,聽說他已逃走,又叫人四下追查他的下落,得知他隱居在緜上山中,就把整個緜上山都封給他“以為介推田,號日介山”。
從文獻資料來看,我國自先秦以來就有嚴格的禁火制度,《周禮》說當時有一種管火的官,任務就是“季春出火,民咸出之;季秋內(納)火,民亦如之”。但在《史記》和《左傳》、《新序》里,都沒有提到介子推與這種民間的禁火制度有什么關系。把禁火與介子推聯系在一起的,是漢朝末年蔡邕的《琴操》等書中記載的關于介子推的一則故事傳說。
據說介子推跟隨重耳逃亡路過衛國時,有一次他們被人追殺逃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正在饑餓難當時,突然發現介子推不見了。別人都說介子推是單獨逃走了,可重耳卻深信他不是這種人。
果然沒有多大一會兒介子推回來了,他給重耳端來一碗香噴噴的肉湯。重耳饑不擇食狼吞虎咽之后,才知道這是介子推從他自己腿上割肉做成的。重耳非常感動,表示他將來做了國王后一定要重重封賞介子推。那知重耳復國之后,那些跟隨他逃亡的功臣都有厚賞,唯獨沒有封到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在怨恨之中躲進繇上山隱居起來。重耳派使節迎接他出山受封,他就是不肯。重耳下令放火燒山趕他出來,他竟抱住一棵大樹被火燒死。重耳見此痛哭流涕感傷不已,下令全國,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民間不得舉火,冷飯寒食以示哀悼。由此相沿成習,便發展成后來的寒食節。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