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喜
店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同時,也是一定社會思想形態的濃縮,對社會公眾的文化素質,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古時,商家字號多采用帶有吉祥順利的字眼,以討個吉利。無論城鎮僻壤,也不論布鋪茶店,所有商號大多離不開順、廣、泰、祥之類的字眼。
清代學者朱壽彭曾將平時所見店名匯集一處,湊成“七律”一首,自稱基本上囊括了古時天下字號的內容。
順裕興隆瑞永昌,元亨萬利高豐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謙吉公仁協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義,久恒大美慶安康。
新春正合生產廣,潤發洪源厚福長。
如果將這56個字歸類,不難發現,其意義不外乎說:數量眾多(萬、廣、豐);規模巨大(元、泰、洪);發展順利(亨、和、協);生意興隆(隆、昌、茂);事業持久(長、恒、永);萬事吉利(瑞、祥、福);公平信用(信、義、仁)。
店名中除常用帶吉祥順利的字眼外,還有多種規律可尋。
一是取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店名。例如,杭州酒家“天香樓”,“天香”出自唐代李正封的《牡丹》詩句:“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杭州名店“山外山”、“樓外樓”,皆出自宋代林升《題臨安邸》的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還有“江南春”、“稻香村”、“云裳”、“霓裳”(服裝店)等店名,皆汲取了古代文化營養,以唐宋詩詞的名句作為取名的依據。這類店名既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富有詩意,令人遐想。
二是店名可顯示行業和商品功能。譬如,“一品香”、“素春齋”、“知味觀”、“五味和”(酒樓),“康復”、“長春”(藥鋪),“平海池”、“湘海池”(浴堂)等。這類店名易記又好聽。
三是店名與地名結合。比如,“岳湖樓”、“寧波湯(米團)店”、“湖州大餛飩店”等。這些店名取名自然,借地名揚店名或品名。
四是店名用店主姓加吉祥詞。例如“毛源昌”、“高義泰”、“張允升”、“方裕和”、“張同泰”、“邊福茂”、“孔鳳春”等。這些店名若再加上成功的經營,往往會成為“老字號”。
五是用店主姓名作為店名牌匾。如“邵芝巖”、“張小泉”、“都錦生”等。
許多古老的店鋪商號至今擁有廣泛的信譽,對商業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像中藥店“同仁堂”,帽店“盛錫福”,鞋店“內金升”、“載人舟”,烤鴨店“全聚德”,涮羊肉館“東來順”,包子館“狗不理”,經營剪刀的杭州“張小泉”、北京“王麻子”,畫店“榮寶齋”,我國三大名筆莊——北京“李福壽”、上海“胡開文”、沈陽“胡魁章”,等等,各地方都有地方著名字號。一個店名所以能保持幾十年、幾百年不敗不倒,世代相傳,它既是一部經營者的奮斗史,又是一部活生生的經營學教材,其間多少辛苦事,化作經驗啟后人。
可以說,商名鋪號愈老愈能證明市場知名度的高低,以及市場信譽的大小。所以,經商者都喜歡自己有個老字號。有老字號的商家,自然感激祖宗為后代子孫留下一份鐵打的衣食飯碗;沒有老字號的商家也得查查家譜,看看祖先是否與某某字號有無瓜葛。實在查無根據的,也要牽強附會地想辦法與某一老字號拉上關系。清朝乾隆年間,杭州“張小泉剪刀店”的剪刀鋒快耐用,質量上乘,與眾不同。一天,乾隆皇帝南下游杭州時,慕名買了一把,回去使用了一番,非常滿意;以后他年年派人到“張小泉”采辦宮廷用剪。從此,張小泉剪刀馳名全國。最初,張小泉剪刀店只有大井巷巷口一家,后來“張小泉”名氣越來越大,杭州城其他剪刀店為了爭生意,紛紛將自己店名改成與“張小泉”讀音相近的“張小全”、“張小錢”,或“老張小泉”、“真張小泉”、“真正張小泉”,等等。這時候,真正的“張小泉”為了區別于冒牌貨,在自己店名前加上“近記”二字。可是,沒過幾天又引出了滿街滿巷的“琴記”、“謹記”、“今記”、“井記”等等“張小泉”來。外地人初到杭州,確是真假難分;“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這兩句詩,即來源于此。道理毋須多說,不過是“禿子跟著月亮走——圖的沾沾光”。
行文至此,聯想到今日城鎮街頭出現的封建文化色彩、殖民文化色彩等不良文化現象的店名牌匾,如“大東亞商行”、“帝豪酒家”、“紐波曼美食城”(紐波曼——“新貴族”一詞的外文音譯)、“東京錄像廳”,等等。有的經營者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帝王”門面,“貴族”招牌,生意一定能高出一籌。但事實表明,店名拿噱頭來唬弄消費者的做法,是自抬門檻,消費者并不賣帳。
其實,商店名稱僅僅是一種符號和代碼而已。要想在沒有硝煙的市場大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憑借靈活的營銷策略,過硬的商品質量,以及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來贏得顧客的信任,這樣才能事業持久,生命長青。雖然取名可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但關鍵是應體現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特別是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店名牌匾應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