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亦平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一點過失,而不論過失大小,一旦出現,許多人往往善于反思自責。古人的自責方式多種多樣,說來饒有趣味。
廉頗與“負荊請罪”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以英勇善戰聞名于世。公元前283年,趙國討伐齊國,廉頗在這次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率兵攻下齊國的軍事重鎮陽晉,被封為當時的最高官位——上卿。由此可見,廉頗在趙國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有著極高的地位。
后來有個叫藺相如的人,出身低微(宦官家有職務的門客),但危難之際,卻替趙國“完璧歸趙”;后又在“澠池會”中,面對強敵臨危不亂,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趙王認為藺相如在與秦國的幾次外交活動中,“不辱于諸侯”,先封他為上大夫,再拜為上卿。藺氏雖與廉頗同為上卿,但排名卻在廉頗之前。
廉頗對此深為不服,認為自己有攻城之功,而藺相如僅憑口舌之勞,卻位居自己之上,他準備侮辱相如。藺相如常回避廉頗,有時遠遠望見廉頗,就駕車躲開了。日子一長,藺相如的門客忍不住了,認為這是藺相如怕廉頗。
藺相如解釋說,秦王總比廉頗威嚴吧。而我卻在秦廷中大聲怒斥他,羞辱他的臣子。難道還怕廉頗不成?我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的,秦國如此強大卻不敢侵犯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如果我們兩虎相斗,必有一亡,正中敵人下懷。我所以這樣忍讓,是先考慮國家的當務之急而把個人恩怨放在其次。
廉頗聽到藺相如的這番話,大為感動,便身背荊條,在賓客的帶領下來到相如門庭請罪,從此兩人成為生死之交。
“負荊請罪”后來成為勇于改正錯誤的代名詞,《水滸傳》寫李逵誤信宋江、魯智深強奪民女,揚言要殺宋江并砍倒梁山杏黃旗,事實澄清后,他深深自責,負荊向宋江請罪。
唐太宗坐席自責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開明君主,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他在統治方法上很有一套。然而,在他身上也發生過違法自責之事。
貞觀十六年,一樁大案使唐太宗左右為難。原來這年十一月,大理寺已第5次上奏,要判處貪贓犯黨仁弘死刑。
黨仁弘何許人也?他既是太宗的相交知己,又是朝廷的有功之臣。當年高祖李淵發兵入關時,是黨仁弘將自己的兩千多軍隊交李淵指揮,幫助李淵奪得了長安。而后在唐太宗東征討伐王世充時,黨氏又大力籌備糧餉,立下汗馬功勞。黨氏曾擔任過南寧、廣州等地的都督,所任之處,治理有方,對開發大唐的南疆確有功績。然而他后來卻居功自傲,貪贓百萬。按照唐朝法律,黨仁弘理應受誅。
唐朝法律和以前的封建法律一樣,規定皇帝有特赦的大權。對朝廷有功的大臣犯了罪,最后處刑的決定權屬于皇上。這使唐太宗左右為難:黨氏有功于朝廷,又年近古稀,太宗不忍心將其處死;想改“死刑”為“革職”,又怕處理不公,失信于天下。
侍臣三次為唐太宗端上飯菜,他均無心情吃飯。侍臣見狀,便說:“若能想個辦法,使群臣知道陛下寬赦仁弘只此一次,下不為例就好了!”一句話使唐太宗茅塞頓開,他想古代就有圣賢自責謝罪的故事,如廉頗負荊請罪等,我何不效仿古人自責謝罪,給黨仁弘一條生路呢?
貞觀十六年的十二月一日,清晨唐太宗便讓侍臣準備好了請罪用的草席,并把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員召集到太極殿前,以沉重的口吻宣布:“法律是國家的大法,君臣上下都應遵守。今天,朕辦了一件違法的事,念黨仁弘有功于朝廷,且年事已高,便把‘死刑改為‘置官。為了檢討自己的罪責,朕決定從今日起,在南郊坐草席自責,每日只素食菜飯一次,謝罪三天,以示對自己的懲罰?!狈啃g等老臣請他收回“謝罪”之舉,他便改在宮中坐席自責。
作為封建最高統治者,唐太宗能做到這一步已很可貴了?!度龂萘x》寫曹操騎馬踩壞麥子,刑官不肯給他議罪,便欲自刎,后來玩了一個“割發代首”的花招,他的自責,顯然不及唐太宗這般心誠。
諸葛亮自降三級
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歷來是位足智多謀的人物,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也有失算的時候。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
馬謖不聽勸告,麻痹大意,以致被魏兵攻占街亭這一軍事要地,使諸葛亮北伐計劃受阻。對此,一向賞罰分明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并為此自責不已。想起先帝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時,曾告誡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現在真的得到應驗,諸葛亮于是“深恨己之不明”。甚至大哭不止,深感內疚。
諸葛亮的自責,并沒有停留在表面上,他進一步自責,便自作表文,令蔣琬申奏后主,請求自貶丞相之職。后主劉禪打開他的表文一看,只見后面寫著這樣一句話:“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臣不勝慚愧,俯伏待命!”
后主開始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太主張諸葛亮自貶自責。侍中費祎進奏說,治國者應該以奉公守法為重,丞相兵敗,自行貶降,正好以之作典型,使人們心服口服。這樣后主便聽從了費祎的話,下詔將諸葛亮貶為右將軍,但繼續干著丞相的事,照舊總督軍馬。
諸葛亮自降三級的自責,說明他是一個嚴于律己的賢相,他的自貶自責,對軍中推行法紀起了很好的作用。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