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香
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一些名人的“兩重性”。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好理解的,但墨寫的史實卻不容隨意篡改。茲錄三則“名人遺事”,透過歷史三棱鏡,讓我們從中領略一點為人處世的道理。
荒淫無道·為文有方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最荒淫無道的皇帝。他弒其父兄、驕奢淫泆、窮兵黷武、屠戮大臣、橫征暴斂、殘虐百姓,逼得民變頻起,弄得天下不安,最終落得國破身亡,遺臭萬年。
但令人驚詫的是,這樣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暴君,竟是一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人。他不僅精通諸子百家,擅長音樂、詩歌,更是一個出色的實干家,對當時的生產和文化事業有所促進。例如,在反擊突厥的掠奪侵擾戰爭中,隋煬帝親臨前線鼓舞士氣;他即位后興建了許多大規模工程:筑長城,修馳道,種榆柳,三開運河,筑通濟、永濟、寧濟三渠;溝通渭、黃、江、淮、永定、錢塘,全長達五千多華里,促進了當時南北經濟的開發和文化交流。他還曾下令“整飾店肆”,發展與少數民族“胡客”的貿易。
在整理文化科學遺產方面,隋煬帝更有可稱道之處。繼秦始皇、王莽的兩次焚書之后,到隋代我國典籍幾乎蕩然無存。隋煬帝詔天下獻書,一卷書賞絹一匹,不愿獻者可提供抄錄,共補出三萬七千卷書。他還將學士的名額擴充到220名,專事文化整理。為了防止后世再次發生焚書事件,他下令把所有的書(包括農書、歷書、醫書)都復抄十套副本,把藏書擴大到三十七萬卷。據記載:“煬帝好讀書著述,自為揚州總管,置王府學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為帝,前后近二十載,修撰未嘗暫停;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蒲博(賭博、下棋)、鷹狗(狩獵),皆為新書,無不精治。”此外,對于西京(長安)嘉則殿的三十七萬卷書,他“令秘書監柳顧言等詮次,除其復重猥雜,得正御本三萬七千余卷,納于東都(洛陽)修文殿。”據史料稱,由隋煬帝親自主編撰述的書籍共達54000卷,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書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洋洋大觀。難怪后來唐太宗李世民在讀了隋煬帝的書后,驚嘆之余,不禁產生疑問。一天,他竟對群臣說:“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那位以直諫聞名的大臣魏征解釋說:“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唐太宗這才有所醒悟,嘆道:“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表示要從隋煬帝那里汲取教訓。
鞠躬盡瘁·壓制人才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詩圣”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詩人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蜀相諸葛亮極為推崇,并為他面臨身死而壯志未酬的不幸表示了極度的惋惜。在歷史的豐碑上,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匡扶漢室,效忠竭力”的精神,給后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當我們讀到諸葛亮《前出師表》中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時,誰不為他的遠見卓識而肅然起敬呢?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有時竟表現得十分妒賢嫉能!盡管他曾經提出過七條“知人之道”,十分重視人才,并且也曾發現、培育了蔣琬、費神、姜維等文臣武將,但同時他也壓制、埋沒以至迫害了一些匡世之才。
比如對待蜀中才子彭羕,諸葛亮就是先生妒意后致之于死地的。彭羕,是個經天緯地的人才,龐統一見他就傾心,極力向劉備推薦。彭羕初見劉備,與之交談時,“指掌而談治世之務,講霸王之義,逮取益州之策”,使劉備嘆服不已,認為他可與諸葛亮“齊足并驅”,立即請他“宣傳軍事,指授諸將”,進而又把他破格提拔為治中從事。眼見突然間冒出這樣一個能人,諸葛亮不禁醋意大作,他“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背后又跑到劉備跟前去打小報告,說彭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軍師,又在一起共過不少患難,劉備自然言聽計從,于是很快疏遠了彭羕,將其貶官到了外郡。最后,彭羕又被諸葛亮抓住“小辮子”而命歸黃泉。
又如對待另一位才子廖立。廖立以其出色的才干為劉備所重用。當吳使探問劉備的出色人才時,諸葛亮也不得不說廖立乃“楚楚良才,當贊與世業者也。”然而,劉備一死,諸葛亮就以“權勢”壓制排擠廖立,不僅不讓他參與輔政,還令其居閑職不用,后來又借故將廖立廢黜為民,遠流汶山,任其老死在外而不得回成都。
當然,諸葛亮利用手中之“權”還排斥打擊過不少人才,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反正與他的才能、本事差不多的而地位又能趕上他的、行將成為他的“競爭對手”與“潛在對手”的人,他都不會輕易放過。最后,蜀漢弄到“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可悲地步,這跟諸葛亮妒賢嫉能的一面不無關系!
科學泰斗·不可親近
這里說的是宋代科學泰斗、《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陷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的故事。
因為蘇東坡的詩文太出色、太“出人頭地”,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磣,能把同代文人比得頗為狼狽,這就非常自然地引起一些人的醋意,進而嫉妒到迫害蘇東坡,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
比如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家、文學家,也因忌妒而陷害蘇東坡。沈括所用的手段是“揭發檢舉”蘇東坡詩中有“含沙射影”譏諷朝廷的傾向。如果說沈括與蘇東坡向來是政敵,那么沈括對蘇東坡在政治上加以陷害也就可以理解了;問題是他們二人向來是“莫逆之交”,而沈括所“揭發檢舉”的詩句,又是蘇東坡與他分別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念的。正所謂“臺上喝酒,臺下動手”,這就太沒有人情味了!
為什么沈括要陷害自己的摯友蘇東坡呢?據史學家分析,這大概與神宗皇帝在沈括面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神宗稱贊蘇東坡,沈括心中自然會產生對比,他不能容忍蘇東坡的才華高過自己;另一種可能是沈括深知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不同,便投注到王安石一邊了,他心中暗想,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那就“有他的好果子吃”,于是他借重王安石的“權勢”將蘇東坡壓垮,常常在王安石面前說蘇東坡的壞話。但王安石畢竟是個講究人品的文化大師,他曾重視過沈括的才干,但最終覺得沈括是不可親近的。當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親近,并不影響后人對沈括科學成就上的肯定。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