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國賓
近八年來,你有沒有讀到過一篇《異端的權利》式的文化詩學批評?你可能只是看到了太多的“紅袖添香夜讀書”式的學術小品,或者“拔劍四顧心茫然”式的學術隨筆。徐友漁先生的說法真是很有趣,九十年代的思想者和學者都表現為職業和扮相,卻并不追求思想成果和學術產品的原創。
這個正在崛起的世俗社會的英雄正是丁聰漫畫里的那些人物,平面時代里顯著的文化擴張似乎并未包括學術的擴張。在學界,交流對話和傾聽像是一場可有可無的儀式,學界的凝聚再也無法依賴于一種共同的神話力量——那些一個世紀以來導引我們呼嘯著前進的“巨型話語”——啟蒙、拯救或烏托邦許諾。學界的話語意志在今天遭遇了漸次繁復、無窮奔涌的新興消費社會的冷落,傳統權威社會利用宗教性道德性獨白對“私人的、心理的、詩學的”內在本質的壓迫虐待,曾經形成過對峙的緊張關系,但在轉型的今天,這個施虐者被置換為一個以消費為主的進行中心化價值體系構造的龐大怪物,這個怪物充滿生氣勃勃的氣質,這個叫做“物質霸權主義”的怪物,崩解了傳統的精英序列和等級制,建筑起這座專營精神休閑產品的超市。
置身于這個超市中有時真是很煩躁,我們是不是有理由在世紀前夜看到一些更沉靜的篇章,它們關涉著一些真正切中了時代文化要害的價值命題。譬如正在匯集著給人們思想造成現實壓力的各方面的倫理難題(規范有沒有權利去塑造人的生活?),尖銳的、蘊含了重大沖突的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學術裂變怎么描述?一個詩人應該具備怎樣的與其使命相稱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深度?近五十年來稱得上是瑰奇(詭奇?)的驚人歲月里一個學者的學術生涯的啟示與回響……,假如這些問題聚匯在一本書里,對我們今天的精神關懷者們是怎樣的轟擊?
這本《學術思想評論》自稱希望代表一種健康清醒的文化行為,一種有實際意義的文化操作。在一個小品文流行的時代,我在前所未有的精神混亂和對心靈解析的渴望中被此書迷住了,深深著迷!
當然,它的封面設計也精彩得像一幅收藏品,我從中讀出了“道術已為天下裂”。
(《學術思想評論》,趙汀陽、賀照田主編,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