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又是歲末了。《讀書》也和大家一起,又走過了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讀書》雖無力作時評也趕不了時尚,但是總離不開時下的語境去自說自話,孤芳自賞。在鄧小平去世、香港回歸、市場化明顯加快等時刻,我們感謝有心的作者們在這些當口的辛勤勞作,從而使《讀書》也不至于“不知有漢”。
在老朋友們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勵下,我們在這一年里又結識了一些新朋友。新老朋友一起來討論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并各自抒發其所思所感,使廣大讀者以及《讀書》編輯部自身都從中獲益匪淺。這些討論和言說,絕大多數僅僅是開了個頭,還有許多話題甚至沒有來得及提起。《讀書》無非是希望,我們的讀者能夠有機會分享平時在專門領域里思索而無暇或不屑到《讀書》來發言的朋友們的洞見。
由于篇幅的限制,言說者每次都言猶未盡。不過,有許多時候,對廣大讀者來說,問題本身的提出和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比所謂“答案”還要有意思得多;更何況,就我們現在所面臨的許多復雜問題而言,也很難有什么現成“答案”。這些問題,既包括舊體制多年積留下來的,也有急速轉型過程中產生的,還有新的環境下我們不曾期望卻又難以繞開的,特別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交錯和滲透,使得既有的知識常常有過時之嫌,我們自己也每每有落伍之虞。在這種情形下,各種觀點之間的交流和爭論,就顯得越來越迫切。《讀書》所能展現的,僅僅是這種復雜性和豐富性之一角,以及對這一角所持有的諸多相左的見解之一隅。
另外,我們比較有意識地引入了“從下往上看”的社會人類學視角,這對于古往今來慣于“從上往下”省視數千年往事的讀書人來說,也許不乏為一種反思方法。更重要的是,對于原有的或現有的認識框架和知識系譜,不論其是以何種“元敘事”(或宏大敘事)的形式出現,都要接受來自生活世界的檢驗。只要生命之源不斷,生活之樹常青,對它們的閱讀就永無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