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平
達·芬奇(1452—1519年)和米開朗基羅(1475—1564年)都是文藝復興全盛時期杰出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們的藝術各有特色,達·芬奇的藝術博大精深,擅長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人物感情表現得細膩入微;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雄渾豪放、宏偉,繪畫有強烈的雕塑感,被譽為市民英雄的創造者。他們的藝術成就猶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雙峰對峙,成為當時兩盞不熄的明燈,給人類放射出強大的藝術光芒。
當時佛羅倫薩政府和人民期望這兩位藝術大師能為自己的故鄉留下一些有紀念性的作品,因此先后聘請他們為佛羅倫薩佛基奧宮“五百人”會議大廳繪制壁畫。1504年2月。達·芬奇在大廳繪制壁畫《安加利之戰》。同年8月。米開朗基羅在同一個大廳的對面墻上繪制《卡希那之戰》。
于是,兩位藝術家面對面地在故鄉展開了繪制巨幅壁畫的競賽,這件事轟動了佛羅倫薩全城,成為歐洲美術史上的佳話。
兩幅壁畫都是描寫戰爭的,達·芬奇畫的是1440年佛羅倫薩人戰勝米蘭人的安加利戰爭;米開朗基羅則繪制1364年佛羅倫薩人在卡希那戰勝比薩人的戰爭。兩位大師雖然都以戰爭為題材。但他們卻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戰爭。達·芬奇堅決反對非正義的戰爭,他采取了揭露的態度,認為非正義的戰爭是“最野蠻的愚蠢行為”。米開朗基羅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熱情地歌頌正義的戰爭,贊美普通士兵保衛祖國英勇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兩個人表現的內容也不一樣,達·芬奇選擇戰爭進人最緊張最激烈的奪取軍旗的高潮時刻,而米開朗基羅則表現的是戰爭即將開始的時刻。盡管兩位天才藝術家繪制壁畫的角度不同,表現的內容也不一樣,但他們作品的藝術效果卻殊途而同歸。
可惜的是,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就毀于1512年。雖然這兩幅杰作都被毀掉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同時代人的摹本,作者本人的速寫草圖以及后人的復制品中窺其概貌。
《安加利之戰》的畫面是四個頭戴兜鏊、身穿甲胄的騎士,騎在馬上正在為爭奪一面軍旗而廝殺,他們表現出無比狂怒的神情,面孔兇狠,十分可怖。雙方展開了白刃戰,還表現在馬下的士兵,躺在血泊中相互拼死搏斗,連雙方的戰馬也都加入了戰斗的行列,它們互相踢蹄,撕咬。整個畫面渲染了戰爭的殘暴與恐怖,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幅混亂、野蠻、兇殘、憤怒和仇恨的滅絕人性的戰爭罪惡圖。這說明達·芬奇力圖通過這幅畫來徹底揭露戰爭的罪惡,喚醒、激發人民起來反對和制止非正義的戰爭。
年輕、好勝的米開朗基羅不甘示弱,他在《卡希那之戰》中沒有去描繪戰斗最激烈的場面,而是別開生面地選擇了戰爭即將開始的時刻,來描繪每個戰士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在亞諾河上有一群士兵正在洗澡,突然聽到了軍營中戰斗號角聲,他們從水中跑上岸,趕緊穿衣服,急急忙忙地準備應戰。有的在岸上伸手拽水中的人,有的拼命往岸上爬,有的正在穿衣甲,有的正在拿武器,各種各樣的動作、姿態和表情,顯得非常急迫緊張。從畫面上還可以看到鼓手和有的士兵在倉猝之中,抓起衣服,赤身裸體地趕忙去應戰。這一切都表現了他們保衛祖國的昂揚士氣。米開朗基羅的這幅畫歌頌了普通戰士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對于我們來說,這次繪畫競賽到底誰占上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幅畫都是精品,我們通過欣賞它們,都能受到深深的教益。
(責任編輯/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