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盛傳前蘇聯有一種能治百病的神秘“藥丸”,據說它融電子學、科研、魔術于一體,治愈了許多疾病。
究竟真相如何?事情還得從30多年前說起。
西伯利亞西部有個古城叫冬斯克,約有50萬人口。在六十年代的冷戰時期,它是一座封閉的城市,是前蘇聯軍事工業聯合企業生產重型武器的基地。可是,除了不計其數的核彈頭外,這里還按蘇共中央的指示制造專供政治局委員使用的神秘“藥丸”,俗稱“救命丸”。
這種比真正的藥丸更粗大的有不銹鋼外殼的藥丸長約2~3厘米,直徑7-8毫米,內含一微型電子回路和3個氧化銀電池。據說它可治療胃病、消化道疾病、便秘、陽痿、性冷淡、腎虛、胰腺炎、前列腺炎以及肝炎等。
作為國家機密,此種藥丸當年無一例外地專門存放在最高領導、總書記勃列日涅夫那里。今天,蘇聯雖已不復存在,但隨著一部分軍事工業的恢復,神秘“藥丸”又重新亮相。不同的是,眼下這種“藥丸”已公開銷售,而且需求量十分可觀。在莫斯科或圣彼得堡,這種藥丸每粒售價為100美元(550法郎)。這對一大批月薪才10多個美元的普通莫斯科人或圣彼得堡人來說是無法承受的。于是,這些藥丸便合法地或者偷偷地銷售到了國外,尤其是銷往法國。
這種“藥丸”究竟有多大價值呢?
其實,這種所謂的“藥丸”,只不過是一個能在人體內起作用的微型裝置。它利用電子刺激對肌肉系統產生有益的作用。這一點在醫學上早已被證實。
剝開“藥丸”,里面是一個電子“心”,其中有一個簡易微信息處理器及2只電容器。微信息處理器由直流電壓產生一個脈沖速度。2個電容器起控制脈沖節律的作用。其中一個控制脈沖長度,另一個確定2個脈沖速度之間的時間。
串聯在一起的三個氧化銀電池為整個系統提供電流和直流電壓。經實驗室分析,此裝置的結構宛如一組干電池,其2極端子的直流電壓為4.65伏。
這種“藥丸”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吞服或直接導入直腸或陰道。一般情況下用量為2個“藥丸”:一個吞服,另一個導入體內。一旦進入體內,譬如到了胃里,胃液與裝置的兩個端部接觸,導致產生電流,從而對胃壁放電。國際工程師協會會長亨利·萊恩作了一個實驗。他在攝入藥丸后約15分鐘,便感覺到胃部開始顫動,每3秒鐘顫動一次,持續24小時。
在探討其治療效果時,專家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它的危險性。根據巴黎拉埃納醫院的拉法埃爾·雷維博士的看法,因為它的電流非常弱,剛進入體內時不會有危險。從理論上講,它的危險有可能來自偶然的斷路。斷路可能產生火花,而胃或者結腸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氣體,這就有可能會發生爆炸!幸好這種事故不易發生,就專家們所知,還從未發生過。
不過,可能會發生別的一些危險。例如在“藥丸”偶爾打開的情況下,有可能會發生銀氧化物中毒事故。此外,化學成分(如不銹鋼)的變態反應也有可能發生,但主要危險是引起腸梗阻的可能性。
純粹從治療學角度分析,在治療腸胃功能不良方面,“藥丸”會產生良好的效果。電脈沖刺激胃部或腸道中可能存在的惰性肌肉,有助于增強消化功能。但是,俄國人的這種電療法即便能很好地消除因機理原因造成的腸胃功能紊亂,但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治愈病人。
(石琳薦自《世界科技譯報》,沈李文譯自法《科學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