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壯叔
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牛頓因此而悟出了地球引力場。300多年后的今天,科學家正利用這一知識來開拓一項全新的技術。
目前大多探測手段,都是利用電磁波的效應,不過電磁波很難透視地下、水下,尤其是后一種情況,電磁波極易被水所吸收,表現得無能為力。
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它無法依靠日光、星光和來自衛星系統的定位信號。它只得利用陀螺儀和加速儀來測算自己的航向。但這有一個缺點,要利用這些儀器的數據,必須知道潛艇入潛時的最初位置;此外,確定一次方位就得計算一次,幾次算下來的積累誤差,將會影響它的定位精度。實際上,潛艇不得不時常浮出海面,以取得衛星系統的定位信號。
現在除了軍用潛艇外,還有大量的、日益增多的民用水下船艇和單人潛艇,因而尋找一種較方便的導航手段,已成了當務之急。水下航行人員希望獲得兩個“東西”:一幅完整的水下世界三維地圖;二要在此地圖上,能精確指出潛艇的所在位置。這聽起來令人望而生提,可是科學家卻胸有成竹,他們說,大自然早就為我們作好了準備,只是等你去開發!
原來地球的引力場是一個完整的三維系統。引力場的強度取決于地(或水)下的巖石密度,而且這一處到那一處是連續變化的,這就是說,每個地方都不相同。由此看來,潛艇的最佳導航手段,是一幅地球引力場圖和一種精確測最場強的儀器。
其實科學家遠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研制出了測量引力場的儀器,稱為扭秤,它所測量的是引力場的梯度(即引力場隨距離的變化量)。例如以A點為中心,則可測量離該點10、20、30……公尺處的、不同引力場的值。這種儀器結構簡單。它具有二檢測塊,懸掛在儀器內的不同高度上。由于引力場不論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是不均勻的,故施加在這二個物塊上的引力也略有不同,從而使得懸掛系統發生偏轉。據此扭轉的角度,即可確定引力場梯度。
這種引力梯度儀原則上可置放在運動的車船上使用,但此車船須是直線運動,若有旋轉、加速等情況,儀器就會失靈。故應用上受到不小的限制;另一個不便之處,它在使用中必須經常校正,而校正一次往往需幾個小時。
大家知道,各種不同的礦藏、石油、天然氣等,都隱藏在大地之下,由于它們的質量、密度不同,故引力儀在它們面前,就如一只能透視的“引力眼”,看得一清二楚。本世紀30年代前后,這種儀器就曾廣泛使用,尤其是1924年,美國石油公司利用這種儀器,在得克薩斯州探查到大油田,扭秤因而譽滿天下。
說到這里,讀者也許會問,既然半個世紀之前,引力儀已如此風行,為何潛艇的水下導航迄今尚未解決?回答是簡單的,關鍵在于靈敏度。因為礦藏等必竟是大面積的,且無嚴格的邊界要求,而潛艇則不然,它要求每個點上都有讀數上的區分,其誤差不會超過幾毫米。
到了70年代,美、蘇科學家都認識到,引力梯度的測量,有助于慣性導航系統的改進,而后者正是空間飛行中廣泛使用的東西。這樣,提高引力儀的靈敏度,就成了科技界的一個熱點。
目前被科技界看好的,是在新西蘭工作的凡立斯基的儀器。該儀器不用鐵塊,代之以超導垂直繩,其兩端同定,并有電流通過。引力場中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會使得繩中的原子變形。這一效應能被儀器中的兩套SQULD所測出。在實際應用中,它使用方便,能一次測出二個引力梯度:且體積較小,類似一根賽跑用的接力棒。凡氏說,它的最大優點,是不須經常校正。
研究者都在爭取財力上的支持,財源主要來自石油和礦藏開發公司,他們為了尋找新的資源,每年耗資達50億美元。一種(飛)機載引力僅可能將根本上改變勘探過程,由于它能精確地、快速地繪制出大范圍內的引力梯度圖,從而揭露一系列地質特征,諸如巖層的變化,斷層以及其他具有石油、礦藏存在的地質特征:它還揭示出,所測深度(層)的物質密度,這直接與巖石的礦物組成有關,與地層的多孔性和含有液體有關。
在其他方面,這種儀器在大地測量和廣義相對論的驗證上,也很有用;它還能應用于探雷和對考古遺跡和火山活動的探查:得益最大者,也許是潛艇,當它在作近乎瞎眼的水下航行時,這種儀器為它提供了一個詳細的參考系統。海洋中的每一點,都有自己的特征值(引力梯度),使得潛艇可借此儀器來辨認自己所在的位置,方便地找準航道,一如在海而之上。
凡氏相信,只要資金到位,他的機載引力梯度儀,能在二年內投入使用。其他研究者的情況也在改進之中。這一技術的最終成功,在我們腳下的巖石中的許多秘密,波浪下面的不可見世界,都將被最終揭開。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