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明
最近美國科學家涉獵動物性行為這一研究領域,從中發現了一個奇趣的現象,這就是在動物中竟然也存在著那種撲朔迷離的同性戀。
羊在交配過程中科學家發現約有6%的公羊性欲極其低落,在繁殖季節,它們面對發情的母羊,毫無性沖動反應。原來約有10%的公羊具有典型的同性戀特征,即在有眾多母羊在場的情況下,它們偏偏選擇公羊作為戀愛和交配的對象。為了解開此謎,他們對同性戀公羊的身體進行了全面檢查,結果表明與具有正常性行為的公羊相比,其腦結構中的某種雌激素化合物的含量較高,而血液內的雄激素又較低。科學家認為公羊腦中的這類化合物具有迷惑和錯亂其性行為的魔力,使其癡情同性,冷漠對待發情母羊的交配要求。
科學家還發現大部分公獼猴通常是追逐著母獼猴要求交配的,但公獼猴之間偶爾也會發生同性戀。尤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有一只平日威風凜凜,“貴妃”成群的獼猴王,居然會不顧自己的身份,神使鬼差地戀上另一只乖巧的公獼猴,與其相擁相抱地廝混在一起,對其寵愛有加,常把部下“進貢”的美味佳肴分一些給它吃,甚至在“貴妃”與它爭吵斗毆時,獼猴王會站在這只公獼猴一邊。此外,還有一個現象也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這就是在春暖花開春心萌動的時光,如果某群獼猴中雄性比例太少的話,那些尋不到異性佳偶耐不了寂寞的母獼猴們,會相互調情賣俏,最終成雙成對地墮入同性情網。
科學家還了解到約有5%的加州雌鷗之間會結下不解之緣,它們朝夕相處,比翼齊飛,儼然是一對情愛甚篤的“夫妻”。然而,到了繁殖季節,其中某只雌鷗會小別同性伴侶,單身外出并主動勾引相遇的陌生雄鷗,與其交尾后便不辭而別,心急火燎地歸巢與原雌鷗重逢在一起。此后這只雌鷗會留守巢中下蛋孵蛋,接著承擔起護衛雛鷗不受其它動物傷害的責任;而另一只雌鷗則扮演“父親”的角色,辛辛苦苦地四處覓食,以喂養嗷嗷待哺的眾多“兒女”。雌鷗的這種同性戀關系相當穩固,真可謂至死不渝。同時科學家指出,如果關在動物園大籠內雄金翅雀比例太少,那么在雌金翅雀間萌生同性戀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但在可自由選擇中意配偶的大自然環境中,此類迷戀同性的現象就會顯著減少。
動物中還有一種假同性戀的現象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有時當成年公牛出現在處于發情階段的母牛們的視線內時,這些母牛可能會作出某些不可思議的怪異舉動,它們會輪換著騎后背,呈交配樣子。科學家認為,母牛之間的這種假同性戀的輕佻舉動是做給附近公牛看的,向其發出某種信息,表明自己已發育成熟,正渴望交配呢!見此情景,那些心領神會的公牛,會奮蹄急切地奔跑到母牛身旁,與其共同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務。
為了探索動物同性戀的起因,科學家對老鼠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檢測了一只母老鼠的尿和血液,它具有典型的同性戀特征,對多只公老鼠的交配要求毫無反應,卻與同性老鼠難舍難分,結果發現其生殖內分泌失調和性激素含量過低。針對這些情況,給其體內注入適量的雌二醇,不久它的愛慕對象就會發生變化,樂于接受公老鼠的示愛舉動。在給一只本來與異性交配欲望非常強烈的母老鼠體內注入睪丸甾酮,沒過幾天它便一反常態,對公老鼠不理不睬,對母老鼠卻日益纏綿起來。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