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
盛宣懷,江蘇常州人。他是洋務運動重要人物,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開拓者和實踐者,號稱近代中國“實業之父”。曾任清末郵傳部大臣。
盛宣懷的發跡,是因其在科舉上屢遭碰壁之后,出于無奈,決意改弦更張,另辟蹊徑的結果。這一切,是以其父盛康的中舉為發端的。
清朝道光年間,南京貢院江南鄉試考場上,只見功名心切的秀才們個個苦思冥想,伏案揮毫。考場一隅,歷史的機緣使素昧平生的兩個秀才常州的盛康和合肥的李鴻章坐到了一起,兩座位之間僅一幔之隔。因為考卷上的題目,正合盛秀才的胃口,他輕車熟路、文思敏捷,不費多少功夫,就迅捷地將八股文做畢;而隔壁的李秀才卻思路遭堵,望題發呆,一時搔首摸腮一籌莫展,禁不住發出輕輕的吁嘆。盛秀才聽到嘆聲不由動了惻隱之心,他趁考官疏忽,忙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些提示,揉成一團擲于李秀才腳邊,李秀才悄悄拾起展開,由此茅塞頓開,終于順利寫完了文章。發榜時,兩人同喜,均中舉人。為此,李鴻章十分感激盛康,一來二往,兩個萍水相逢的莘莘學子從此結為莫逆之交。
稍后,盛舉人和李舉人又發憤苦讀,先后進士及第,開始步入仕途。兩位官場至交書信一直未斷,這種深厚友誼的發展,促成盛康之子盛宣懷認李鴻章做了干爹。
宦海沉浮中,盛康雖比李鴻章出道早,但鉆營乏術,升遷無方,故為官僅至湖北糧道;而李鴻章卻因投靠曾國藩、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等有功而官運亨通。1861年任江蘇巡撫,四年后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清政府的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一時成為炙手可熱的風云人物。
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22歲的盛宣懷由湖北回故鄉常州后參加童試,考了個秀才。往后,鄉試連連受挫,他母親不免為兒子的前途焦慮,左思右想,征得丈夫同意后,便叫兒子帶著父親的書信去見干爹,另覓出路。
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正奉命督師入陜,鎮壓回民起義,盛宣懷此時投入李鴻章麾下,任營務處會辦。同年秋天,又追隨李赴天津。由于盛的精明能干,處事乖巧,深得干爹的信任與器重。光緒十年(1884年),李鴻章將天津海關道這一肥缺交給盛宣懷,盛從每天幾萬兩白銀的錢莊中,分一半好處用來孝敬其干爹,因而獲得了李鴻章賞識,李所經營的洋務企業,大多歸盛宣懷掌管,成了李鴻章辦洋務的得力助手。
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盛宣懷即奉命參與擬訂輪船招商局章程,提出了官督商辦的辦企業形式和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原則,為近代中國興辦資本主義企業開風氣之先。同年,他參與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大型民用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運動由軍事工業轉向民用工業的第一個企業,從此,開始了他作為近代實業家的生涯。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盛宣懷先后籌建了中國第一家電信企業天津電報總局,架設了全國20余省區的電線;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內河小火輪航運公司山東內河小火輪航運公司;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南北干線蘆漢鐵路;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國人自辦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創建組織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盛宣懷在辦洋務的實踐中深切體會到:要“自強”“求富”,還必須“儲才”,于是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前身),又辦了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后者所設的師范班是中國第一個正規的師范班。至今上海交大那座老式大樓“新上院”,還可見到盛氏的半身銅像,銅像的基座上清晰地鐫刻著:“交通大學創始人盛宣懷1844—1916”。他還首創私人辦“上海圖書館”等等,總之,盛宣懷在近代中國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方面,至少創造了十一個“中國第一”,加上紡織、繅絲、礦冶和煙臺張裕葡萄酒廠等實業,一生篳路藍縷,所興辦的大型民用企業,竟占甲午戰前近代中國30多個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之半數。
盛宣懷通過辦洋務而成為全國首富和官場顯貴,登上清政府內閣要員之列,一度倍受寵信。光緒中葉的1893年10月,獨攬朝政、視國土為私產的慈禧太后,一時心血來潮,居然“大方”地將釣魚列島所屬的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三小島一下子賞給了盛宣懷,原因據說是盛氏用釣魚島采來的藥材配制成一種特效藥,居然治愈了“老佛爺”的風濕癥。所頒詔諭是一塊棕紅色布料,長59cm,寬31cm,上書122字的圣諭,并蓋有御印(原件現藏故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盛宣懷的社會活動不能不內受清廷外受列強的掣肘,因而使他身上蒙上了多重政治色彩。他首創“東南互保”,以穩定長江流域社會局勢不受義和團運動影響;又推行“鐵路國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風潮,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并因此成了替罪羊,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故而在他生前身后一向毀譽參半,疑謗叢生。今天,才能拂去歷史的塵埃,還其本來的面目。縱觀其一生,他堪稱中國近代的“實業之父”,不失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開拓者和實踐者,是個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的人物。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