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明
19世紀初,在澳大利亞布爾納格城,有一商人從阿根廷帶回一株仙人掌。這種植物既可觀賞,又可作為防范野獸的“刺墻”。人們競相引種,很快繁殖起來。到1925年,迅猛繁衍的仙人掌竟占領了28萬多公頃的土地,使農民無法種植其他作物。后來,一位生物學家從南美洲帶來了一種叫卡克歐拉斯的毛蟲。這種毛蟲個頭大,繁殖率高,經一年多時間,終于把仙人掌吃了個精光。為感謝毛蟲,當地居民專門建立了一座銅雕的毛蟲紀念碑。
在美國亞拉巴馬州恩特曾賴斯鎮的公共廣場上.有一座專為吃棉花的害蟲建立的紀念碑,碑上刻著:“深深感謝棉花象鼻蟲在帶來繁榮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在1910年的亞拉巴馬州田野里除了棉花以外。沒有任何其它作物。有一年,棉花象鼻蟲突然蜂擁而至,所到之處,棉花被一掃而空。當時農民沒有任何農作物可出售。怎么辦呢?農民們不得不種植了玉米、花生、甘蔗、煙草、果樹等,卻得到了意外的豐收。雖然亞拉巴馬州種植棉花仍比其它作物多,但棉花象鼻蟲給了當地農民一個有益的教訓——不能依靠單一作物。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