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武
1944年,瑞典化學家米勒因成功研制高效農藥DDT而獲諾貝爾化學獎。當時科學界對這種神效的農藥問世而感到欣慰,人們認為農業將因此而掀起一場革命。由于DDT的迅即推廣使用,農業害蟲得到有效的殺滅,糧食大幅增產,農業收益快速增加。科學家們把DDT當成是對付農業害蟲的法寶。
然而,多年的大范圍推廣使用,人們才發現它帶來的是無窮的惡果:各種害蟲不僅未被全殲,反而越發猖獗,危害益重;農藥殘毒附著于農產品上或沉積于水域、泥土,或懸浮于大氣,或富集于生物體內,它的自然消失需要5—30年。可以說,它給整個自然界帶來的純粹是破壞,是災難。有關科學人士稱,將諾貝爾獎授于米勒,今天看來,無疑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1922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頒給了搞清胰島素生理功能的加拿大外科醫生班丁和多倫多大學的一位教授。其實,那位教授是無功受祿。當班丁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并全身心投入糖尿病的研究時,醫院卻缺乏必要的實驗條件。當時只有多倫多大學的生理系有條件做這樣的實驗。于是,班丁兩次到那里,向生理系的一位教授請求允許他在那里做實驗。但是兩次都被拒絕。一直到第三次,這位教授才勉強同意給他幾條實驗用狗,允許他在暑假期間借用一間簡陋的實驗室工作兩個月。暑假一至,教授本人回原籍蘇格蘭度假去了。而拜斯特——一位即將畢業的生理系學生深為班丁的探索精神所感動,愿留下協助班丁。于是,29歲的班丁和22歲的拜斯特于1921年5月開始了密切合作:班丁負責狗的胰腺液提取、胰導管結扎等手術;拜斯特則利用自己良好的生化基礎,進行血液里和尿里葡萄糖的含量分析。他們在炎熱的夏季奮戰了兩個多月,終于在7月底獲得成功——當他們給一條患糖尿病的狗注射了從狗的胰腺里提取出來的胰腺抽取液(內含胰島素)時,這條狗過高的血糖濃度迅速下降。
一項偉大的發現完成了,班丁由于這一貢獻獲得了一半諾貝爾獎金,另一半由那位教授獲得,而做出重要貢獻的拜斯特卻被排除在外。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