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有
知識經濟:一種新的經濟觀念
誰也會對這樣的經濟發展驚訝:總共就那么幾位或者十幾位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集合到一起來,拿出的資本也就三、五萬或十來萬元,但在五六年或七八年的時間內,資產竟達到十億、數十億,甚至上百億。他們用什么生產什么?他們用自己具有的高技術從事高技術的生產——就這么簡單。
這不是天方夜談。美國的比爾·蓋茨創建起來的微軟公司就是這樣的經濟集團,中國的北大方正、聯想也是這樣的經濟集團。人們以前是用“信息產業”來給這種經濟行為定性,然而,這個名稱其實不能概括它的經濟性質,它應該叫做“知識經濟”。
目前,專家們有一基本的共識:所謂的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是相對于以物質投入為基礎的物質經濟而言的。這里講的知識,當然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識,也不是一般的科學知識,而是指高技術知識和科學管理知識。高技術知識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等方面的知識。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現代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即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光纖衛星通信技術方面的知識。
我們所說的高技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具有新的特點。知識經濟中的高技術不僅要求傳播迅速。而且要求接收也快,轉化成為經濟的動力的周期越短越好。用科學家們的話說:迅速發現并接收信息,迅速理解信息并知道利用信息,信息才能變成財富。而發現、接收、理解和利用信息,無一不是依靠知識,即高技術來實現的。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最快捷的知識傳送工具莫過于由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光纖衛星通信技術組合起來的網絡通訊系統。因此,信息產業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物質先決條件、首要工具。正因為如此,如同我們已經知道的發展經濟首先要發展交通能源一樣,信息產業也就成了知識經濟首先發展的領域,其次是其他與高技術密切相關的產業。
知識經濟的發展與神奇魅力
本世紀20年代初,是美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最關鍵時期。當時的汽車工業技術,通用和福特兩家基本上平分秋色。福特式的家族管理模式似乎還略勝一籌。而通用公司由于內部分歧,已是落于福特之后。在對于通用公司乃至整個美國汽車工業來說都是關鍵的時刻。一位名叫斯隆的年輕人走上了通用公司管理的重要崗位,他提出了“新概念”的管理模式,幾乎是對通用公司整個的管理系統都作了重大的改革。這種當時被不少人笑之為“過于理論化、過于條理化”的管理模式。終于改變了通用公司對福特公司的力量對比。竟然在此后的四十年內,它不僅成了通用公司不斷進步的原則,而且還影響了包括福特公司在內的美國其他汽車公司,影響了日本汽車產業的發展。從那個時候開始,有知識頭腦的人們把這種行為叫做管理科學。
今天,知識經濟已出現在我們中國人面前。有一家千余人的企業,因產品積壓而導致破產。一家民營企業購買了這家破產企業。當購買工作完成之后,民營企業的總公司只是派了三位管理干部來到破產企業,沒有更換任何一臺設備,也沒有進口任何新的技術,而只是根據企業的實際實施總公司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半年之后,破產企業便由虧損轉而盈利。破產企業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是管理水平低下。這家民營企業也并無什么秘密法寶,就是抓好管理。
科學管理出效益
30年代中期,當洲際間的廣播實現之后,人們圍坐在無線電收音機前享受著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全球信息的年代,其實也就是享受著當時的知識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縮短間隔距離的幸福。70年代初,當衛星通訊技術實現之后,知識把人們之間交流的質量提高了一個檔次。人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是知識作為生產力起了決定作用,而只是以為,這不過是工業文明和技術革命帶來的碩果。
本世紀初,從英國坐海輪橫跨大西洋到美國大概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所以“泰坦尼克”號計劃三天完成以往十天的航程,引起了多少人的仰慕。而今天,日本新干線上的高速列車的時速是400公里,協和飛機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是33個小時。這種變化,人們已經知道是知識在作驅動器。
當電報發明之時,人們驚呼那“嘀、嘀”的聲音竟能傳播自己對遠方親人最親切的問候。今天,電視視聽效果的進步比人們想象的還快;國際互聯網可以讓用戶與相隔萬里之遙的人直接交談和磋商,個人電腦的電子郵件比任何專遞快件都更快捷和方便。人們已經知道,知識高技術不僅能使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一個人迅速地富裕起來,而且能使人的生命更具有價值。因為節省時間,就是延長了生命;增加效益.就是提高了生命的質量。
下個世紀,人們將領略到高技術更加多姿的風采,將更深刻地理解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
知識經濟是在知識量猛增,并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形成的。可以說,在十八世紀初,當工業革命開始時,知識量的增長就已經加快了。到本世紀中葉,當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后,知識量的增長速度已經是以顯著的速度發展了。不說別的。光是在凝聚在汽車工業、核工業、航天航空工業和生物農業、海洋養殖業最新成果上的新知識量就已經夠給人一驚的了。進入到八十年代,知識量增長的速度還在加快。據有關專家估計:八十年代每年全世界發表的科學論文大約500萬篇,平均每天發表包含新知識的論文已達1.3—1.4萬篇;登記的發明創造專利每年有800—900件專利問世。近二十年來,每年形成的文獻資料的頁數,美國約1750億頁。七十年代以來,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50萬種,每一分鐘就有一種新書出版。在12萬種科技圖書中自然科學圖書有3萬余種,技術科學圖書有9萬余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隸屬的“世界科學技術情報系統”的統計,科學知識每年的增長率,六十年代以來已從9.5%增長到10.6%,到八十年代每年增長率達12.5%。據說,一位化學家每周閱讀40小時,光是瀏覽世界上一年內發表的有關化學方面的論文和著作就要讀48年。
知識量并不能完全說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還要看知識的“質”,即知識能否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但是,質是需要量作前提的。知識量的激增,一是說明人們發現并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而且越來越多的知識正在被人們利用。這種利用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在人的經濟活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據資料顯示:本世紀初,工業化國家知識的貢獻率,即它在國民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中所占的比例僅為5—10%,而今天發達國家由于廣泛采用高技術,使這一比例已經達到60—80%,有些技術知識密集型企業已高達95%以上。根據目前一些討論知識經濟的專家提議:當知識在國民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中所占的比例達到50%時,才能認為是進入了知識經濟發展階段。
要達到一定的知識量,還要達到一定的知識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一個社會或者一個國家來看,知識轉變為直接的生產力有一條必須具備的關鍵條件,那就是要通過現代化的教育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技術和現代科學管理知識的有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否則,知識經濟就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夢而已。這就難怪,當前的世界,對教育的重視和對人才的培養、引進,已經成了各個國家發展經濟的重要對策。
知識經濟已經在向我們走來!我們應該刻苦求知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