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19世紀是中國經歷苦難的世紀,20世紀是覺醒戰斗的世紀,21世紀應該是中國創造輝煌的世紀。黨的十五大為中國達到輝煌指明了道路,做出了部署,提出了達到目標的方法。這次大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里程碑性的一頁。特別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這是方向,是形象,是燈塔,引導著我們和今后數代人的前進方向。
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今后長時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這是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開始認識到歐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大大超過了中國。當列強聯手瓜分中國時,中國無力還手,成千上萬仁人志士奮臂高呼,中國必須發展科學技術和現代化工業交通。辛亥革命以后40多年,革命家們和人民忙于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以求生存為第一要務。新中國成立以后,百業待興,又有抗美援朝,中央立即決定,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技術體系,以加強國防為主線,取得了“兩彈一星”的光輝成就,永載史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尖銳地提出了“沒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在他的理論指導下,撥亂反正,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科技和教育的方針政策,逐步提高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對科技和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按照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五大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縱觀世界近代發展的歷史,正式把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有劃時代的和跨世紀的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所取得的成就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為全世界所公認。從1978年到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提高了5.44倍,平均年增長速度達到9.9%。農林牧漁業產值增長了3.2倍。人口增長了2.5億,但人均糧食產量從320公斤提高到414公斤;肉類供應從每人每年9公斤提高到39公斤;水產品從1978年的人均5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23公斤,保證了12億人口較充分的食品供應。全國人民平均期望壽命從68歲提高到71歲,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五十降低到千分之三十四。中國科技工作者為獲得這些成就做出了重要貢獻。
到下一世紀中葉,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面對這一戰略任務,我們必須從全新的角度來理解科教興國戰略。例如,糧食和其他食品產量要比現在提高1/3,達到年產6.4億噸,才能保證人均400公斤的消費水平。1996年年產量為4.9億噸、2030年到2040年要每年比現在增產近1.5億噸。這個目標必須實現。如果說過去17年的農業進步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那么下一階段可能就要倒過來,一靠科技,二靠政策和設施。
農業必須大踏步向產業化、工業化、現代化進軍
發展農業要轉變觀念。我們必須大踏步地引導農業向產業化、工業化、現代化進軍,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古老的、脆弱的、封閉落后的自然經濟不可能使農業實現現代化。
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們的人民必須學會按現代科學技術指示的方法去工作。要學會干活。我們去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5500元,相當于660美元,是發達國家的1/40,是中等國家的1/20。去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35000美元,是中國的50倍,50個中國人才頂得上一個日本人或德國人的生產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至少要比今天提高10倍,達到6000到7000美元,這是今天發達國家的1/4,中等發達國家的1/2。1990年聯合國確定的中低收入國家的標準是人均610至6000美元。中國人民比別人更辛苦,更勤勞,但干出的產品,即平均勞動生產率還很低。有人把這叫“傻窮”。跨世紀以后,我們必須成十倍、幾十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非如此,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人民收入,達到富裕,達到體面的、受人尊敬的生活水平。
要逐步改變依靠各戶單干的自然經濟傳統生產方式。事實已經證明這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記得80年代中期一個刊物上曾刊登過大別山一位農民王駕遠寫的《勝似神仙》短文,“傍水依山,瓦房幾間,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種幾畝責任田,種也由俺,管也由俺。豐收靠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滌棉滌卡身上穿,長也如愿,短也如愿。晚歸妻子兒女話燈前,古也交談,今也交談,如今娛樂在人間,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還有,也是從大別山聽到的:“養豬為過年,養雞為換鹽,養牛為耕田,一間茅屋一盆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湖南的花鼓調,“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背上背一個胖娃娃”等,都是自然經濟心態和生活的寫照。但是,當時那里人均收入才110元,與全國相比早已相形見絀了。靠小農自然經濟的田園生活而致富的幻想已經破滅了。
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人口高峰達到16億左右時,我們一方面要解決這么多人中的衣食住行問題,而且保證人均收入比現在增長10倍以上,這只能靠我們自己來解決,靠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科技的大發展、大突破。在農業方面,我們能夠通過深化改革,組織產業化的農業,實行規模化生產,大規模地推廣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發揚科技界和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用高技術成果武裝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創建世界最發達的農業。
工業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業戰略
在工業方面,從現在到下世紀中葉,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業戰略,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而提升各行各業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經過40多年的建設,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總經濟規模已經相當可觀,很多行業的年總產量已成為世界第一。但在生產、建設和流通等很多領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資源消耗高,資金周轉慢,損失浪費嚴重,經濟效益低的問題都仍很突出。
當前,我國工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占的比重很小,只占10%左右。據統計,自然經濟狀態的農業和手工業、傳統產業、高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約為1:10:100。
我們的人民勤勞、智慧,可是勞動生產率卻比發達國家低幾十倍。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生產方式落后,勞動生產率低。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匱乏,但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耗是日本的5倍,美國的2.6倍,德國的3.6倍,甚至是印度的1倍;水是農業的命脈,我國淡水供應能力是每年6000億立方米,實際使用5000億立方米。目前北方還缺水500億立方米,影響糧食年產量1000億斤,每年減少國民生產總值約2000億元。目前農業用水浪費很大,工業用水復用率僅為20%,不到發達國家60—80%的一半;礦產資源利用率僅為40—50%,低于發達國家的60-70%;每萬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所投入的原材料很高,與發達國家比:鋼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2—13倍;在農業中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社會最終產品僅占原材料總投入的20—30%,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變成三廢排入環境,不造福,反為害。1995年我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僅占出口總額的6.8%。我們飼養了全世界42%的豬(頭數),卻只產出全世界28%的豬肉;飼養了全世界6%的牛(頭數),卻只產出1%的牛肉。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貢獻率還很低。據測算,在1979-1990年期間,技術進步貢獻率低于30%,資本和勞動投入貢獻率高于70%;而一般發達國家在高增長期技術進步貢獻率在60%以上,即使在危機期仍在50%左右。
這種低水平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大,再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求增長,是難以為繼的。國內外市場競爭最終的體現是科技、質量、效率和效益的較量。不改變目前這種增長方式,就不可能有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
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一個是轉換機制,一個是改變生產方式,兩者都要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關鍵是抓好科技和教育。這就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經濟建設各條戰線上都缺乏人才。我國每萬人中科技人員數量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農村平均每200多公頃耕地才有一名技術人員。鄉鎮企業中技術人員奇缺,平均幾十個企業中才有一名科技人員。大中型企業還有一半沒有建立技術開發機構。我們的教育必須要有一個大的發展。按聯合國的統計對比,目前我們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僅占同齡人口的3.8%,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們需要大批農藝師、農學家、工程師和各種技術專家,需要大批懂管理、善經營的管理人才,我們更需要大批帶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現代企業家。經濟建設第一線,是科技人員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和最基本的陣地。為了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建立和發展全民族的職業教育體系。要繼續為科技機構和科技人員開辟進入經濟領域的新渠道,引導絕大部分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讓優秀人才去開辟經濟建設的新領域,成為發展新興事業的骨干力量。
中國必須在世界高技術及其產業領域占有自己的位置。要樹立這種雄心和氣魄,對重大高技術產業,集中力量,組織大的戰役,協同攻關,實現高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關鍵在于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是中國從現在開始到下世紀必須取得較大進步的一場戰斗,這是決定中國經濟和科技事業命運的大戰役。十五大要求中央各部門都要為此努力奮斗,也希望各地區、各部門的領導同志,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要下大力氣,制定相應政策,指導和推動高技術產業的迅速成長和壯大。堅持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開發高技術產品,辦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各行各業中大力推廣應用高技術。保護和激勵企業、廣大科技人員和職工的創造性,創立一批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具有較大生產規模的民族高技術產業,形成與發達國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勢均力敵的格局。五千年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和智慧,體察自然和社會的抽象思維能力,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第一流的。任何悲觀和無所作為的論點,怯懦和畏難的情緒都是沒有根據的,也是沒有出息的。總之,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進入國際市場,做到了這一點,中國經濟與科技系統就全盤皆活。這是決定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制度興衰和命運的關鍵的一仗。我們必須成功,也一定能成功。
基礎性研究必須選擇重點有所突破
基礎性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也是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近幾百年來現代科學的偉大發現及其在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的應用,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進步產生了根本性影響,無數次地驗證了馬克思的觀察:科學是人類歷史進步的有力杠桿和最高意義的革命力量。也證實了鄧小平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至理名言。牛頓(1642——1727)力學及麥克斯韋爾(1831——1879)的電磁學理論導致了19世紀第二次產業革命。達爾文(1809—1882)的進化論和孟德爾(1822-1884)的遺傳學理論,為生物學、遺傳育種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由于德國科學家利比希(1803—1873)關于植物礦物質營養學說的基礎研究,人們才知道使用化肥。近代物理、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基礎理論的進步和新的發現,都迅速推動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代一些高技術產業的崛起,半導體、集成電路、核磁共振、激光、光纜、加速器等高技術的發展,都產生于基礎科學的發現和成就。現代科學成就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越來越短。近代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創立和吸取最新的科學思想,不能站在現代科學成就的高度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就不可能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加強基礎性研究是我國新時期的一項特別重要的科技政策。40多年來,我國在基礎科學領域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有了較好的基礎。我國已經建立了一批以基礎性研究為主的科研機構和設施,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學科體系,培養了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科學研究隊伍,擁有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在一些主要領域和學科建立了178個國家和部門重點實驗室,裝備了一批現代科學儀器。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建立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大型天文望遠鏡、核聚變裝置、空氣動力試驗裝置等大型科學工程。在高溫超導、凝聚態物理、遺傳工程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我國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和威望,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科學技術的優勢,使中國在國際科技舞臺上占據應有的地位,是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學家們艱巨而光榮的歷史責任。民族的前途,國家的強盛,人民的期望,使我們的科學家們不敢有絲毫的猶豫和懈怠。在新形勢下,我國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必須按照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選擇重點領域,增加投入。穩住和加強重點基礎性研究這“一頭”,這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現代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領域、新學科層出不窮。當代知識、信息浩如煙海,如潮似涌。任何國家包括發達國家都無法在所有的基礎科學領域進行研究探索,都在不斷調整政策,確定重點,注意國際合作。我們的科學家們在不少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也必須積極地參與國際合作,爭取進入世界科學研究前沿領域。
在20世紀自然科學各領域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面前,有人認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已走到了盡頭。這不是事實。絕不能認為當代科學技術已達到盡頭,好像中國人巳無事可做了。20世紀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遠未達到完美的程度。每一個學科領域都存在一些重大問題有待今天和以后的科學界、技術界去解決。科學技術的進步永無止境,老的問題解決了,更多的新問題又會出現在前面。而且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到處都會發現新的科學命題,找到科學技術的空白,到處有用武之地,處處有創新的需求和機會。所以在世界科學新成就的面前,任何畏難情緒和無所作為的思想都是沒有根據的,應該徹底拋棄。
江澤民同志前不久講過一段話,他說,基礎研究很重要。人類近現代文明進步史巳完全證明,基礎研究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對人們認識世界能力的提高,對科學技術的創新、高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經濟文化的進步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最近國務院已做出決定,增加投入,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提高各行各業對從事基礎研究科學家的培養力度。希望經濟比較發達的省、市也要明白這項工作對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科技事業繁榮的極端重要性。我們主張,沿海各省市,應該開始規劃和采取提高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切實措施,拿出資金,建立或吸收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形成自己的基礎研究和高科技研究發展中心,養住和培育一大批科技人才,才能為下世紀發展地區經濟和帶動人民的科技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要學孟嘗君,養幾千名第一流科學家,必有后用。
責任編輯楊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