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元
香港,一片美麗的國土。
1997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遵照中央軍委命令,頂風冒雨,順利進駐香港,擔負起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防務任務。這是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完整的象征,是我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標志,也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保障。
最近,記者赴駐香港部隊采訪,所見所聞,無不展示這支威武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
有了解放軍就有了安全感
依山傍海的赤柱軍營,山明水秀,一片清新。在這座美麗的軍營里,不僅駐守著“大渡河英雄連”等人民解放軍的部隊,還居留著香港機電署、地面衛星站、香港電訊和香港新恒基物業管理公司等單位的居民。
32歲的陳芬英女士是一家配電工廠的職員。每天,她從這里乘公共汽車進城上班,有時上夜班,回家很晚,要經過一條漫長的林蔭道,異國的高鼻梁、藍眼睛哨兵對她吹口哨、哼小調,甚至做出一些粗魯動作。7月1日,英軍撤走了,人民解放軍進駐赤柱,陳芬英用女性獨特的眼光觀察著一切。她覺得這些來自內地的兵們很有禮貌、很守規矩。一次,她路過崗亭,皮包遺落在地,沒想到值勤的戰士發現后,馬上拾起送還給她。她還發現每次公共汽車路過崗亭,哨兵“咔嚓”一個軍禮,然后再上車驗證。她每次上夜班,回家晚,哨兵總要亮起燈光為她送行。陳芬英由此發出感慨:“解放軍是自己人,有解放軍站崗,心里就有了安全感。”
陳芬英女士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待這支武裝部隊的,而在香港和國內十多家公司、協會、學院擔任董事長、會長和顧問的柯利德先生則有著更深層次的見解:“國無軍不穩,民無兵不安,香港回歸祖國,解放軍進駐香港,天經地義,乃國家安全、民眾生計之大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炎黃子孫沒有不稱心的。”
擔任過港事顧問的柯先生到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觀過美國、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的軍營,并觀看過他們的軍事訓練和軍事表演。人民解放軍進港前,他作為香港知名人士曾隨團到駐港部隊參觀,官兵們精湛的武藝、頑強的作風、良好的素質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天,解放軍進駐香港,柯先生在街頭冒雨歡迎,看到解放軍威武文明,心里十分高興。他說,解放軍是一支鐵軍,有著輝煌的歷史,在解放戰爭中曾把蔣介石趕到了臺灣,在朝鮮戰場上曾令美軍在板門店簽字。這樣的軍隊進駐香港,香港的繁榮穩定不用懷疑,600萬同胞的安全不用擔心。
據香港警方的資料表明,香港回歸期間,香港治安良好,社會穩定有序,出現空前的無罪案記錄。有關人士分析指出,這除了香港警方投入大批的警力,高度戒備嚴加防范,確保安全外,一個重要因素,是解放軍威武雄壯、一往無前的精神與氣勢將惡勢力、黑勢力和一切反動勢力震懾了。因此,香港回歸假期,罪案為0,這是香港歷史上的奇跡。
就是在回歸前的幾個月,市民還很容易見到或碰到休班的駐港英兵在灣仔或赤柱一帶的酒吧尋歡作樂。有個叫未勒的英兵,更在酒醉后將一名澳州籍客人打死。
此間有報紙評論,解放軍是保衛國土的勇士,英軍是香港領土的侵占者,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支軍隊。
今日香港,正如香港回歸前魯平所預言的那樣,“中環的寫字樓還是熙熙攘攘,百貨公司還是顧客盈門,啟德機場的飛機還是穿梭般地起降,晚上尖沙咀的霓虹燈依然五光十色……”
哨兵,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駐香港部隊里,哨兵的形象是最吸引人的。他們著裝整潔,昂首挺立,目不斜視,猶如一座座雕像。在香港這座美麗的都市里,他們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開始,香港傳媒對解放軍的哨兵形象持有懷疑,以為那只不過是進港時花瓶式的點綴和擺設。于是,一個“暗訪團”分頭行動,到各個軍營的崗哨觀察、拍照,按賓館星級標準給哨兵打分。一些挑剔的“暗控”苦苦守候,希望能抓住讓哨兵“曝光”的鏡頭。然而,一切枉費心機,連續的觀察,找不出任何破綻。“暗訪團”服氣了。評估時都給了最高分:五星。從此,“五星哨兵”的佳話也就在香港市民中傳開了。
哨兵的英姿,吸引著香港市民紛紛留影,絕大多數市民誠摯友好,對哨兵充滿敬慕之情,畢竟是自己的同胞,看著親切、順眼。
但也有人想往花中插刺。添巴艦軍營是原駐港英軍三軍司令部所在地,駐港英軍撤走后,我駐港部隊在此接管防務。同一地點,不同的軍隊,無形中在香港市民眼里形成一個比照。那天,剛剛目送英軍離去的人群,回過頭來目睹新上崗的解放軍哨兵,但見霓虹燈下,他們威武挺拔、舉止端莊,讓香港市民稱贊不已。
這時,有幾個外籍人士走了過來,對哨兵惡意挑逗。他們先是嘰里呱啦地亂吼亂叫,接著便上前抓摸哨兵的臉,往哨兵的帽子上放石子。當中一個年輕的外國女子更是騷首弄姿,甚至作出不雅動作,試圖誘哨兵“丟人顯眼”。哨兵們一方面保持著不可侵犯的威嚴,一方面義正詞嚴地予以制止。對哨兵有禮、有利、有節地制止挑釁的舉動,人群中響起一片贊揚聲,同時對非禮者痛加斥責。
來自湖南的戰士歐資學說,在香港站崗,背后是偉大的祖國,身邊是鮮艷的五星紅旗,有種特別的神圣感、自豪感。一個星期天,歐資學站第一班崗,筆挺的軍姿、英俊的形象,吸引了許多記者拍照、錄像。不久,他感覺有東西沿著褲管往上爬。他明白,一場大雨剛把枯枝沖到了營門口,肯定是螞蟻。要是挪動位置,或跺跺腳,也許會好一些。但面對鏡頭,他一動不動。螞蟻越爬越多,他感到大腿有陣陣刺痛,那是螞蟻在一口一口地咬著皮肉。歐資學臉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仍然一動不動。
8月2日上午,香港利海國際船務公司總經理兼董事長王先生,迎接剛從美國歸來的太太和女兒,車經過石崗軍營北門,哨兵筆挺的站姿,英武的形象使王總怦然心動。于是,他把車停到營門邊,下車向里張望。
“先生,請問你有什么事?”哨兵韋永剛親切地詢問。
“沒有,只是想看看。對了,能與你合個影嗎?”
“對不起,我正在執勤,但可以以我們為背景照相。”
王總聽后,高興地以哨兵為背景照了張“全家福”。第二天,王總特地送來一只花籃,上面的紅綢帶上寫著:“向祖國的哨兵致敬。”
維多利亞港灣更藍了
海軍艦艇大隊駐扎在維多利亞的昂船洲海軍基地,湛藍的海水襯托著繁華的香港,如詩如畫。但誰會想得到,這里會出現“上廁所問題”。
艦艇大隊配備的船舶,都是目前我國最好的,船上的設備也是一流的,船上當然有廁所,但會對港灣造成污染。所以,官兵們每次解手,都跑到岸上幾百米以外的廁所,沒有一人違反規定。
星期天,艦艇上的官兵們多想以美麗的港灣為背景照張相,或者上岸到如茵的足球場舒展筋骨,但他們卻劃著皮艇,游弋港灣,把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袋、爛木板、礦泉水瓶等垃圾雜物打撈起來。碼頭工人感嘆地說:“解放軍來了,港灣變得更藍了。”
“一直珍藏在戰士心中的香港是美麗迷人的。港人,是我們的親人;香港,就是戰士的第二故鄉。我們駐守在這里,就要讓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一則戰士的日記,既表達了駐港部隊的心聲,也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石崗軍營升國旗的地方長著兩棵參天古榕樹,已有上百年,繁茂的枝葉遮住了人們觀看五星紅旗的視線。幫助部隊施工的工人說,把前面那棵砍掉算了。官兵是熟知香港植物保護法的,即使在營區,香港的一草一木也是不能隨便砍伐的。施工人員又反復勸說,絲毫沒有動搖官兵的意識。他們根據地形環境,將國旗向后挪動了位置,既保護了古榕樹,又沒遮住人們仰望國旗的視線。
風景如畫的軍營里,長滿了果樹。官兵們進駐香港的日子,正是荔枝、龍眼、芒果掛滿枝頭的時候。有些北方兵,對這些水果連見都沒見過,盡管佳果散發著誘人的香味,但誰也沒伸手去采摘一個。按照規定,部隊進駐香港后,營區屬部隊管轄范圍,但營區的物業管理,包括果子的采摘則屬物業管理部門。
這件事使人想起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盛傳的“錦州蘋果”的故事。其實,當年打錦州的“塔山英雄團”的部分官兵,就在駐香港部隊的行列中,人民軍隊秋毫無犯的優良傳統,又在香港得以延伸。麻鷹,在軍營上空自由翱翔
解放軍進駐香港不久,香港野生動物研究所就發來一封傳真信,詢問棲息在昂船洲上的麻鷹。
駐香港部隊司令部辦公室專門復信:“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是為人民造福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民解放軍的宗旨所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嚴格遵守香港有關法律和規定,保護好昂船洲上的麻鷹。”
昂船洲是維多利亞港灣的一葉綠舟,茂盛的林木,幽靜的環境,為瀕臨絕種的麻鷹提供了上佳的棲息地。那天,記者來到昂船洲采訪,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都市群鷹圖”。這些在高山曠野也難見得到的寵物,竟然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里時而俯沖,時而盤旋,自由自在地翱翔,實屬罕見。
據世界野生動物保護資料介紹,麻鷹,學名叫鳶,捕食死魚,人稱“海上清道夫”。每年夏季約有400多只麻鷹從世界各地飛到香港,冬季更多達1000多只。部隊進駐昂船洲后,專門下發了保護麻鷹及生態環境的通知。官兵們與麻鷹和睦相處,使麻鷹翱翔軍營的天然奇觀沒有絲毫損壞。
航空兵團進駐香港后的第一次黨委會研究的內容是:號召官兵愛護鳥類,官兵們上崗,出車,甚至走路都十分注意,不去驚嚇棲息的小鳥。
在政委梁紀銘的宿舍里,有一只小鳥在空調機與墻壁的縫隙間做了個窩。公務員覺得不雅觀,想把它拆掉。梁政委說,人要安家,小鳥也要有個家,可不能隨便毀了。他找來一張白紙,用膠帶小心翼翼地將鳥窩在宿舍的一面擋住,既保持了清潔,又能讓小鳥自由地進出。
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官兵們都精心保護,平安相處。
英軍原駐扎的石崗軍營,有一個養犬場。英軍撤離后,人走房空,留下100多條狗流浪軍營。駐港部隊進駐后,這群狗有的搖著尾巴討好新主人,有的兇悍狂吠,甚至咬人。在香港,狗是不準隨便打的。對流浪狗要收容,找到失主。沒有主人的狗,才可實行“人道毀滅”。按規定,官兵們想辦法將100多條流浪狗一條一條地收容,喂水喂食,還找來獸醫打預防針,防止狂犬病。沒幾天所有的狗都搖著尾巴,和官兵們如朋友般親昵。
“駐香港部隊官兵心地善良,很有愛心,這樣的部隊是得到老百姓真誠擁護的。”許多香港市民對官兵的行為表示由衷的高興。
憲兵隊和軍檢站
在駐香港部隊的軍營里,有一支憲兵隊。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軍容風紀、軍車運行秩序和交通安全,維護軍隊聲譽和合法權益,并協調維護香港駐軍參加集會、慶典、對外開放等重大活動的秩序。參加憲兵隊的官兵經過嚴格挑選,必須軍政素質好,思想作風硬,紀律觀念強,而且五官端莊,身高在1.75米以上。
那天中午記者采訪完畢,站在一棵樹下抽煙,把煙蒂扔到了草皮上。這時,兩名憲兵走了過來“啪”的一個標準的軍禮,接著很禮貌地向記者索取證件,記下姓名和工作單位,并很耐心地講解營區有關規定之后,憲兵拾起草皮上的煙蒂,裝進一個塑料袋里,又是一個標準的軍禮才離去。
記者發現在憲兵的登記簿上,只有兩輛軍車因道路不熟而違規停靠的記載,而無違規的現象。此時,記者臉上陣陣發燒,既對憲兵的舉動敬佩,也為自己的行為內疚。
香港回歸后,出入海關的檢查仍是非常嚴格的,在香港的稼軒廬,有一個專門為香港駐軍設立的安全檢查站,對駐軍部隊所進出的人員車輛進行檢查。將軍士兵,一視同仁。
根據《駐軍法》的規定,駐軍人員在執行公務出入海關時實行免檢。但香港駐軍嚴格自律,主動提出設立安全檢查站,確保進出港人員車輛絕對遵紀守法,并制定下發了《公用和個人攜帶物品申報表》,對例行公務和休假進出的人員車輛一律嚴查。所有過境攜帶的物品必須經過檢查后貼上封條才能過境,未貼封條的,不準放行。
那天,司令員劉鎮武、政委熊自仁到內地開會,路過檢查站時,檢查員以劉鎮武和熊自仁執行公務免檢。兩位將軍主動申報所帶物品,自覺接受檢查,然后才離開海關。
軍檢站設立以來,接受檢查的官兵2000多人次,各種車輛1000多臺次,未發現一起違法違紀現象。
劉鎮武司令員說,香港駐軍既是國家和軍隊的窗口,也是“一國兩制”的實踐者,捍衛者。黨中央、中央軍委提出很高要求,香港同胞寄予厚望。但是,香港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地區,又是法治程度較高的社會,在這種特定的環境里,我們必須依法治軍,依法履行職責,用法律規范官兵言行。
一次,海軍艦艇大隊的一輛軍車外出辦事,被地方的一輛的士追尾,造成了事故。的士司機掏出700元港幣要求私了,部隊司機要求報警。的士司機以為錢給少了,又掏出300元。部隊司機解釋說,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出了事故,要依法辦事。他們一道報了警,按照香港交通法妥善處理了這次事故。
香港軍營靜悄悄
與內地的軍營相比,香港軍營多了幾分幽靜。聽不見嘹亮的軍號聲和渾厚的吼喊聲,甚至連高音喇叭也被取消了。何故?一則遵守香港噪音管理法則;再則,香港夜生活豐富多采,天剛蒙蒙亮,許多港人正在沉睡,怎能擾亂他們的美夢呢。
軍營畢竟是軍營,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和統一號令。怎么辦?起床號改為吹哨了,或者按門鈴。出操就地跑步,不喊口號,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改用收音機。
油麻地是香港九龍半島繁華地區的中心,會同軍營就在這個中心的中心。每天清晨,當紅日露出海平面,七營官兵就開始了新的生活。早餐完畢,官兵們扛著“抗日功臣炮連”的紅旗,在操場上進行城市警備勤務的訓練。訓練場周圍有玫瑰堂、佑寧堂等,還有一些宗教學校。“來信耶穌”“耶穌必會來”的條幅隨處可見。官兵們訓練的動作幾乎與教堂的鐘聲、祈禱聲同時展開,但聲音卻是很小很小,以致那些信男信女眼望軍營不見兵,一心只顧讀圣經。
香港軍營實行封閉式管理,官兵們很少外出。但靜悄悄的軍營也有龍騰虎躍之時,在香港軍營,體育館、壁球館、游泳池、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曲棍球場等體育設施齊全。每天下午,官兵們都有一個小時的體育鍛煉和形體鍛煉。那天,記者在石崗軍營采訪,就目睹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足球賽。陣雨未歇,球場積滿了水,步兵旅和航空兵團的兩支球隊正在酣戰。隊員們是那樣的開心,那樣的盡情,精彩的場面引來了香港市民隔著鐵絲網觀看,“嗬,解放軍真勇敢!”
雖然寂靜,并不寂寞。官兵們的生活和學習都很充實。部隊軍郵局,按照通訊地址,將郵件專車送往各個營區。官兵們當天就可以看到在深圳印刷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深圳特區報》等報刊。部隊除了正常的教育訓練外,還在軍營開設了英語、粵語、法律、財會、寫作、家電修理等課程的學習班。連隊90%以上的戰士都參加了一門以上課程的學習,許多戰士通過自學和函授,還拿到了大學專科的結業證書。
來自河北的老戰士吳斌兩年前就參加了北京師范大學法律系的函授學習。記者采訪他時,他正在做法律系寄來的試卷。他說,作為一名戰士,在香港的時間是有限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我離開香港時,將無愧于青春年華。”永葆人民軍隊本色
今年國慶節,駐香港部隊部分軍營向香港市民開放,來自香港各界的4000多名人士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營房設施和官兵日常生活。曾在英軍當了30多年花工的陳先良老人,怎么也想不到解放軍竟會自己洗衣、做飯、整理衛生。因為在英軍,連皮鞋都是傭人給擦的。陳先良感慨地說:“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
在軍營做物業管理的鄧大仁說,駐香港英軍等級森嚴,當軍官的不和士兵一起吃飯,在小食堂就餐。連廁所都有區別,哪些是高級指揮員的,哪些是普通軍官的,哪些是士兵用的,都是規定好的。他說,在英軍搞物業管理,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經常受欺侮。如今好了,解放軍官兵平等,一點架子都沒有,講話和氣、待人熱情,我們感到很親切。
面對新的環境,部隊也面臨新的考驗。
名揚全軍的“大渡河連”進駐香港后,駐扎在風景如畫的赤柱。白色的營房掩映于一片濃綠之中,如茵的足球場和橄欖球場的草皮修剪得整整齊齊。這里生活設施齊全,每層樓都有浴室、洗手間。過道上放有制冷機,炎熱的夏天,你一打開水龍頭,流出來的是冰涼的自來水,戰士們住的宿舍兩三個人一間,全部裝有空調。
環境一新,本色依舊。官兵們在近乎“奢侈”的軍營里沒有忘乎所以,內務秩序,井井有條,門窗玻璃,潔凈明亮。按規定,營區里的環境衛生由香港物業管理部門整理,但官兵們盡量自己打掃,常令那些清潔工們過意不去。
官兵的伙食每人每天40港元,每頓4菜一湯,飯后有水果,蘋果、鴨梨、香蕉、柑橘、哈蜜瓜等隨季節而變,但從不浪費。因為他們心里明白“我們是工農的子弟兵”。
責任編輯:劉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