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記得單位組織看《離開雷鋒的日子》時,銀幕上下都迸發著傳統與現實碰撞的火花,當我們被影片崇高的精神力量感染得落淚時,旁邊就是罵著“雷鋒傻子”漠然退席的人群。仿佛90年代是不需要英雄的年代,弘揚雷鋒精神,就如同影片中那個牽強的結尾一樣,只是我們這些人一廂情愿的希望而已。確實,90年代是一個崇尚物質的時代,也是精神文明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們原本珍視的一切,轉瞬間在時代車輪下幾乎化為齏粉,留給我們多少疑慮、多少失落,多少茫然。
舊的精神故園正在坍塌,新的靈魂大廈尚未建成。誰來告訴我們,在人際交流中,應一味真誠,還是應講求技巧?機遇來臨時,應讓還是應爭?有才不露是謙虛還是失策?遠離功名是淡泊還是平庸?君子恥言利是清高還是迂腐?維系婚姻,是湊合還是堅貞?義與利間,孰本孰末?
一位精明的同事對我說:你太單純是因為你沒有走到那一步,到時候你也會變的。在固有道德理想與現實存在之間,存在也許是合理的吧,因為時代總會有進步之處。那似乎確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在實踐的壓力下容易轉向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或許精神呀、信念呀,只是一種自己因襲已久的道德習慣而已。
那么,符合這個時代特征的,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處在改革之中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也許不單純地需要英雄,更需要的是呼喚能超越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只有他們才能撐起我們百廢待興的精神家園。
然而,超越是艱難的。我們生來看重精神世界,卻又生來不具備圣哲的智慧。既無能力另辟蹊徑,又不甘心隨波逐流。要停止思考嗎?這也許是一種無奈的超脫。但,我們不能,我們可以含悲忍淚拒絕思考,我們無法面對靈魂的責問。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李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