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百鳴
一口氣讀完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醫(yī)學家劉易斯·托馬斯博士的科學隨筆集《細胞生命的禮贊》,會心微笑之后,不禁掩卷深思。托馬斯的思維是深刻而獨到的,他一反生物學家、醫(yī)學家們普遍的觀點。總是從不同角度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新看法。通過他的洞察入微的剖析,我們終于明白了人與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的道理,終于懂得全面保護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終于認識到消滅疾病和消除死亡完全是徒勞的反自然的行為。
托馬斯博士指出,過分強調(diào)細菌的致病作用是不正確的,那種企圖通過噴灑藥劑、嚴格消毒環(huán)境來杜絕感染性疾病的想法,更是離奇至極。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細菌引起的疾病常常是人類的致命頑疾。只是在抗菌素發(fā)現(xiàn)之后,我們才擺脫諸如肺炎、結核、傷寒、心內(nèi)膜炎等對生命的威脅。但另一方面,假如我們希冀通過殺死所有細菌來求得完全的安寧,就是徹頭徹尾的荒謬。正如托馬斯所指出的,細菌致病并非是常規(guī)現(xiàn)象,可以說十分罕見,在正常情況下,它們總是與人類共生共存!它之所以引起疾病,完全是相互關系失去平衡的結果。對于大多數(shù)細菌來說,引起疾病也是它們自己的禍事,因為其最終結局是喪失自身的生命。
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細菌無疑是比人類數(shù)量不知道多過若干倍的巨大家族,我們甚至離不開它們的幫助。譬如,人類腸道內(nèi)的微生物是我們營養(yǎng)系統(tǒng)的一部分,像大腸桿菌就能為我們提供人體迄今為止無法合成的維生素K。假如沒有腸道細菌的幫助。我們就不能高效能地消化掉所攝入的食物。又如沒有根瘤菌的存在,我們就無法收獲大量的豆科植物果實;沒有真菌,我們就不可能品嘗大量美味而又營養(yǎng)豐富的各種蕈類食品。皮膚和體腔內(nèi)的許多細菌,還是保護我們免遭其他微生物襲擊的忠誠衛(wèi)士。從這一角度來看,說細菌是我們的朋友并不為過。
也許,時下困擾臨床醫(yī)學家的耐藥菌感染正是對托馬斯先生觀點的最好注腳。它提醒我們,企圖通過殺滅細菌進而消滅感染性疾病的想法不僅徒勞而且十分有害。為什么目前醫(yī)院內(nèi)感染越來越難以對付,越來越氣勢洶洶?為什么在我們?nèi)祟惏l(fā)明越來越多的抗生素之后,耐藥菌本領反而越來越高強?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類濫用抗生素,破壞了細菌與人類的共生共存關系,細菌于是開始對人類進行頑強的報復。在今天,許多過去被人稱為正常菌群的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等,已經(jīng)搖身一變,成為致病力強、毒力顯著的疾病原因。這同樣是人類隨意使用抗菌藥物,促進細菌們改變自身結構以適應新環(huán)境的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一位藥理學家、生化學家抑或是臨床醫(yī)學家能夠夸下海口,說自己能夠發(fā)明一種殺死所有致病微生物的藥物。在人類與細菌的對峙中,我們可以說已經(jīng)處于下風,接近舉手投降的尷尬境地。所以,許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必須在世界范圍內(nèi)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必須改變過去對待細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行動策略。認真讀讀托馬斯先生的這本書,很可能對我們改進生活方式,保護身體健康帶來意料不到的幫助和啟迪!
嗅覺的感情色彩
鐘朝國
嗅覺是異常神秘的。氣味會改變我們的情緒,使我們感到振奮或受到恐嚇,所有這一切僅發(fā)生在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內(nèi)。甚至可以這樣說,嗅覺能代替所有其他的感覺。美國有一個叫海論·凱勒的女人,她可以用嗅味的方式來替代眼睛的功能。在和人的交往中,她能夠完全依賴嗅覺正確地辨認出各自不同的對象。生理學認為:嗅覺可能是生物發(fā)展過程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感覺。如果追溯到生命剛開始出現(xiàn)的遠古時代,在當時黑暗和充滿水霧的大氣環(huán)境中,能起作用的感覺器官也許就是嗅覺。再看剛出生的嬰兒,視力還不及成人的百分之一。為什么可辨認出母親來?而且在吵鬧時,只要用粘有母親奶味的物體放在頭邊,便會立即止哭。這不能不說是嗅覺的作用。
嗅覺具有強烈的情感反應。在歷史上曾有過許多愛情和嗅覺緊密關聯(lián)的故事。以前美國有個名叫H.G.威爾的男人,他貌不驚人,身軀肥胖,既沒有敏銳的思維,也沒有令人愉快的幽默感,只是因為在他身上總是散發(fā)出好似蜜糖般的香甜味而贏得女性的青睞。
當你在花草芳香的公園里,或是在空氣污染的鬧市區(qū),你的感覺是怎樣呢?這不得不說明嗅覺對人的情感起了作用。
反之,情感對嗅覺也具有反作用,當你很高興。氣氛很活躍的時候,你會覺得滿桌的飯菜氣味香甜可口、食欲大增,相反則食而無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盡量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給嗅覺帶來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用以激發(fā)情感,使之更好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