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瑞垠
“別跟自己過不去”,這是一句普通得再普通不過的話。也是一句使用頻率頗高的話。
別跟自己過不去,說說容易,做起來卻并不容易。
跟自己過不去,往往表現為心態和行為的異常。而外部環境的影響。大抵是產生異常的誘發因素。
心態異常通常反應在情緒上,比如消沉、頹喪、抑郁、憤怒、哀傷、悲痛、躁動、空虛、憂慮、孤獨、恐懼、憂愁、煩惱……
行為異常則表現為難以自恃,訾罵呵斥、酗酒不止、步履蹣跚……以至嚴重到自毀、自戕,以非正常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
跟自己過不去,究其原因不外是事業受挫、婚戀不順、子女不孝、經濟拮據、遭人誹謗、受人歧視、朋友背叛、災害侵凌、親屬謝世,等等,其中,除了親屬謝世、災害侵凌等自然規律難以掌握之外,多數原因質言之乃是欲望的未能滿足,目標之未能達到。
先賢云:“饑寒愁怨、飲食男女,常情隱曲之感,則名之日‘人欲。”(清·戴震)而西哲叔本華干脆說:“人是欲望的復合物。”而細加考察人欲又絕不止于食欲、睡欲、色欲三類。當今社會,科技發達,物資富饒,誘發人之欲望的因素多得難以計數,耳濡目染、所見所聞,隨時都有可能使你產生某種欲望,而因種種條件之限制,欲望難以實現,便產生心理失衡,跟自己過不去,于是,某種或某幾種情緒乃至行為便接踵而至。自然這是指通常情況下的反應。跟自己過不去,也不單是欲望未達,事情要微妙、復雜得多。
跟自己過不去,實際上乃是人格之缺陷,人生之誤區,上自圣賢、下至庶民,幾乎人皆有之,這不值得大驚小怪,卻也不可等閑視之。輕者,或唉聲嘆氣,或憤世疾俗,或一蹶不振;重者,或消沉厭世,或鋌而走險,或自虐自毀。而輕者則往往會衍化為重者,這么說,無論輕者、重者,都馬虎不得,都需要重視。話既如此,那么。怎樣才能別跟自己過不去呢?這又涉及到心理和病理兩個方面,筆者不敏,于醫道更是外行,在此,僅就個人體驗,從心理角度談點管窺之見。
首先,要注重持身涉世之人格修養。誠如古人所言:“氣度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慎細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如斯,便可做到“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尤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此種人格之修養,需下真功夫,來不得半點假。境界之高。并非人人都能達到,但卻不能因其高而避讓、而放棄。理應不懈地追求。倘若我們真有此境界,或接近此境界,那么,跟自己過不去的事則會減少許多。不信,做做看,在不斷提高修養的過程中,自會明白這層道理,自然能嘗到甜頭。
其次,要客觀地估價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凡事不可抱有奢望。奢望,源于私心,而私心之惡,前人已多有論述,明代洪應明便說過:“人祗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得一世。”私為萬惡之源,一個私字攪得人心神不寧,雜念叢生,只伸不屈,只進不退。而一旦事與愿違,心理之落差。猶如黃果樹瀑布之倒懸,想急流回源,難哉難也!
第三,活得渾一些。俗話說人之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既如此,又何必事事計較?非原則問題上過于認真,一定要弄個明白、爭個輸贏、分個高低,豈不是自尋煩惱?與人相處,與事相涉,不妨來它個“模糊哲學”。事實上,你永遠不會一直是時代的寵兒、生活的主角,說穿了,你我都是蕓蕓眾生之一員,有過得意,也有過失意;有過昂奮,也有過怠荒;有過繁茂。也有過衰颯;有過軒昂,也有過卑微……環視你身邊的人,你可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如此,又何必心慌意亂。苛求自己,以至產生異常的情緒和行為呢?也許,有人會說我在鼓吹中庸之道。其實,中庸之道亦非鴆毒,實行之,自有其妙處。君不見紅塵滾滾,物欲橫流,人情反復,世路崎嶇,這是難以擺脫的客觀存在,那么,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如斯。不落世情窠臼,你定然會覺得,眼前,光風霽月;心底,舒泰自如。
別跟自己過不去,細細侃來,還有內容可述,比如立身處世之淡泊、曠達、忍耐等,道理似乎不言自明。詩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塵。”誰也不可能再活一次,說起來,這真有點嚴峻,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應當活得很自在、很充實、很快活,才不枉來人世走一遭。倘若在短暫的一生,每每跟自己過不去,那真是太劃不來,也太不值得了。
最后我要說,要學會有滋有味地生活,善待生命,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