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濱
有不少婦女在月經來潮前7~14天會出現一些癥狀,如頭痛、乏力、乳房脹痛、易緊張、情緒易波動、煩躁、易怒、失眠或思睡等表現,被稱為“經前期緊張綜合征”。據調查。約有25%的經期婦女有上述表現,呈周期性發作,一般在月經來潮后可自行消退。但也有些婦女不僅發生在月經前期,在月經期、月經過后也仍可存在一段時間。有人對90名女大學生月經狀況進行調查,發現69.8%的癥狀起始于月經前期,但在月經中期起病者也高達30%,即在月經來后1~2天才出現癥狀,大多數人癥狀最多或癥狀高峰在月經中期,有少數人在月經過后1~3天仍可有癥狀?!敖浨捌诰o張綜合征”只強調發生于“月經前期”,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月經一來潮即可癥狀完全消失。再說,“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只強調了緊張,其實除了緊張外還有許多心理精神癥狀。鑒于以上原因,現在許多醫學家認為“經前期緊張綜合征”應改稱為“圍經期心身綜合征”?!皣浧凇蹦藝@月經期的意思,包括了月經前期、月經中期、月經后期?!皣浧谛纳砭C合征”又簡稱為“圍經征”。
“圍經征”有兩大類癥狀,一類為心理精神癥狀,如易疲勞、精神抑郁、易激動、緊張、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焦慮、失眠等,另一類為軀體癥狀,如頭部脹痛、乳房脹痛、手足或顏面浮腫、食欲不振、腹瀉或便秘、尿頻、腹部脹痛等。心理精神癥狀出現的比率要高于軀體癥狀。各人表現不盡相同,以浮腫、心理精神癥狀最為常見,一般在妊娠3個月后,癥狀可消失,說明與月經期內分泌變化有一定關系。過度精神緊張、勞累可以加重癥狀。飲食過成可以加重浮腫、頭痛。一次月經中的痛苦體驗,可以影響下一個月經周期,久而久之可形成規律,每次來月經都可出現癥狀。過分關注,易產生敏感、緊張、抑郁、煩躁等心理反應,加重心身不適感。
自我調治“圍經期心身綜合征”,主要須注意以下幾點:
記錄病理變化。如果不能確定本人是否患有此癥,把每月的發病情況記錄下來。如果它們的發生和變化具有周期性,并且在行經后一周完全消失,即可確診;反之,如果排除了“圍經征”,就應到醫院進行徹底的檢查。
選擇適宜飲食。所謂適宜飲食,就是多吃穩定情緒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類食品能增加腦血清素的水平,減少不良的情緒反應。因此,患有“圍經征”的婦女應吃含糖量高、含脂肪低的食物;身體腫脹的人還應少吃鹽。少吃多餐有助血糖水平的穩定。
多運動少坐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各種增氧健身活動能減輕甚至消除癥狀,有計劃開展體育鍛煉的婦女可減少閉經、沮喪和焦慮。專家推薦的活動有快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等,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鐘。既不過度勞累,也不要過分休息。
戒刺激性飲料。經前變化會使婦女對咖啡因、酒精等刺激物更加敏感,咖啡因能使情緒煩躁、焦慮、恐慌和喜怒無常,還會使一些婦女的胸部觸痛加劇。酒精也能使病情加重。行經前飲酒的婦女比平常更易動怒,也更容易醉酒。
適當服用補劑。一些研究證明,服用維生素B6及鈣、鎂補劑對“圍經征”確有顯著療效。在一項實驗中,每天服1克鈣補劑后,實驗對象的沮喪、煩躁、頭痛、喜怒無常、腹部脹痛和背痛減少了50%。還有一些研究者發現服大劑量維生素B6有助于緩和“圍經期”的某些重癥。但也要謹防過量服用招致的毒副作用。
對癥適量用藥。如浮腫者可口服小劑量利尿劑;煩躁、易怒、焦慮、抑郁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劑或抗抑郁藥;頭痛者可服用適量止痛片;偏頭痛劇烈者可服用西比靈。
減輕身心壓力。當婦女感覺壓力時,更容易從身體癥狀和情緒突變來對正常的激素變化作出反應。而瑜珈、按摩、沉思等都是減輕壓力的有效方法。“圍經期”婦女要保持樂觀豁達、心情舒暢,避免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的刺激。一旦遇有不良因素刺激,要善于作自我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