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菁 張繼偉
高西慶簡歷
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起,擔任中國證監會發行部主任兼首席律師。1995年底調離中國證監會,曾擔任香港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1999年7月起回到中國證監會任副主席
《財經》:香港設立創業板市場的意義何在?中國證監會如何看待這一市場為中國企業提供的機遇?
高西慶:這是一項有積極意義的事情。在當前形勢下,設立創業板這樣一個新興市場,有助于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改善香港證券市場結構,形成新的市場熱點,也可以幫助香港擴大市場容量,吸引國際資本,促進工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經濟過分依賴金融、地產業的現狀已經顯露出明顯的弊端;創業板市場搞得好,搞得成功了,我以為有助于增強香港的經濟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從中國證監會自身來看,我們歡迎香港設立創業板市場,希望香港和國際資本能夠參與到內地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改造和發展上來,希望境內符合條件的企業能夠充分利用這個融資渠道。同時,中國證監會也可以從市場的創建以及與香港證監會的監管合作中獲得經驗,進一步搞好內地市場,使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內地企業增長的收益。
《財經》:那么,中國證監會這次將為內地企業到創業板上市提供什么支持呢?
高西慶:中國證監會制定了較為簡化的審批程序,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到香港創業板上市,支持香港創業板市場順利啟動和健康發展。 由于這個事情以香港方面為主,所以中國證監會的主要角色是協助香港進行監管。
《財經》: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基本的審批與監管原則?現在即將發布的《境內企業申請到香港創業板上市審批與監管指引》(以下簡稱《創業板指引》)與此前發布的其他境外上市的審批辦法有什么重大區別?是什么原因?
高西慶:境內企業到香港創業板上市是境外上市的一種形式,其審批程序與一般境外上市的審批程序基本一致,但考慮到創業板市場強調“投資者風險自負”和強化上市保薦人的持續責任等突出特點,境內企業到創業板上市的申請條件、申報文件與一般境外上市相比更為簡化。
根據《證券法》第二十九條,任何境內企業,無論其屬于何種所有制類型,赴香港創業板市場上市都必須經過中國證監會批準。中國證監會依據《國務院關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等境外上市的現行法規,制定了《創業板指引》,將在近日公布;證監會將按照其有關規定,在會商國家經貿委的基礎上,以合規性審核為主,對境內企業到創業板上市申請進行審批。
從中國證監會的角度看,審批原則很明確,只要合乎香港公布的上市規則的企業,我們原則上不再做實質性審查,主要依靠保薦人的審查和質量擔保。這也是中國證監會一直以來的計劃,就是要把以實質價值判斷為主的審批制轉化為以信息披露為主的審核制。由于香港本來要求的條件就不很高,我們也不會硬拔高。
《財經》:那么內地企業到創業板上市的具體審批程序是什么樣的?在最初是不是要有個額度的考慮?
高西慶:我們不會搞配額制,還是成熟一家,批準一家。凡是符合《創業板指引》所列條件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在依法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后,都可以請上市保薦人擔任代表,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一套報告——這些報告其實就是基本文件,包括公司申請報告、上市保薦人出具的承銷意向報告、公司設立批準文件、境內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出具的國有股權管理的批復文件(有國有股權的公司才需提交此文件)、較完備的招股說明書等文件的申請材料。然后,證監會依法按程序審批,只要符合條件都會放行。
《財經》:能不能介紹一下從中國證券監管的角度看,未來進入香港創業板的企業到底應具備什么條件?
高西慶:依照《創業板指引》規定的說法,有五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必須經過省級人民政府或國家經貿委批準、依法設立并規范運作的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公司及其主要發起人符合國家有關法規和政策,在最近兩年內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三是符合香港創業板上市規則規定的條件;四是上市保薦人認為公司具備發行上市可行性,并依照規定承擔保薦責任;五是為了鼓勵境內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籌集資金,凡經國家科技部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優先獲得批準。
在實際操作中,我想審批可能會比較看重香港聯交所批準的保薦人的意見。香港這次對保薦人制度的規定相當嚴格,上市兩年后還承擔企業的相關責任,制約的力度很大。雖然中國證監會沒有直接監管保薦人的權力,但他們如果在香港搞壞了,以后就沒有生意做了,所以相信他們會比較小心。
《財經》:你剛才談到高科技優先,是否其他行業的企業就會排在后面?
高西慶:因為創業板不是以我們為主來選企業,所以關鍵不在我們這里。香港方面搞創業板的初衷是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我估計那些保薦人會考慮多選擇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但法律上并沒有嚴格要求,所以我們不會做這個判斷,不會因為它不是高新技術就不讓上了。
《財經》:當企業在創業板上市之后,兩地怎樣合作監管?
高西慶:香港創業板市場是由香港證監會、聯交所來監管,中國證監會的主要職責是協助香港證券監管機構進行監管。我們打算在現有兩地監管合作框架的基礎上,針對創業板市場監管合作的特殊性,對1993年6月19日簽署的監管合作備忘錄再做些補充,最后要根據備忘錄及補充內容的要求進行監管。近幾年兩地的監管合作比較密切,比較協調順暢,工作很有成效。今后,雙方將針對創業板市場的特殊性進一步加強監管合作。
《財經》:目前也有一些內地企業繞過審批,在美國的NASDAQ上市,請問您對此怎么看?對這些企業是否需要監管?
高西慶:《證券法》有要求,所有到境外上市的內地企業都要經證監會批準。對于創業板,我們和香港證監會簽了協議,香港和內地配合比較好。雖然那是個新的市場,現在還在實驗階段,但我們愿意積極支持,愿意看一看。如果那些想到NASDAQ上市的企業也來要求批準,我們也會持同樣態度,至少愿意看一看。但據我所知,許多到NASDAQ上市的企業并沒有打算讓中國證監會審批,一般都是在海外注冊一個公司,然后就繞道上市了。其實對這些企業進行審批是法律的規定,并不是證監會本身要怎么樣;而且從公平起見,到香港上市和到NASDAQ上市也應當一視同仁,不能此緊彼松。即將公布的《創業板指引》以后還要細化,最終會使大家的條件都是平等的。
《財經》:在大陸的臺資企業要不要審批?
高西慶:只要是在境內注冊的中國企業,都應經過證監會審批,不管是臺資還是三資企業,這是《證券法》的規定。不過,到香港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有一部分是在臺灣注冊的企業直接過去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財經》:內地企業到創業板上市,會不會又出現“增量可流通、存量不能流通”的同股不同權現象?
高西慶:按我的理解,增量和存量的差異主要是A股的問題,因為歷史原因,使得大量的國有股不能進入交易市場。一般來說,到境外上市不管賣的是增量還是存量,理論上都是可流通的。只有H股情況比較特殊,因為除去在港上市的部分,剩下的是A股,沒法拿去香港流通;如果當時除了向公眾發行的25%,剩下的國有部分也是H股,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我們希望逐漸改變這一狀況。創業板企業應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財經》:據你觀察,能夠到創業板上市的內地企業一般會是多大規模?將會集中在哪些行業和地區?
高西慶:這一點,我沒有做過實證調查。我在中銀國際和參與香港創業板組建時,感覺民營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想去上市的比較多——當然所謂的高科技,一般是指科技含量多一點,比如醫藥、生物工程以及和電腦有關的產業。至于地區分布,據我所知,內地可能會多一些,光西安就推出了幾十家;四川也有。因為沿海大城市能上A股或紅籌、H股的已經都上了,雖然仍會有一些企業愿意搭創業板這趟車,但不一定大大地多于內地。
《財經》:內地企業到創業板上市,今后的分紅派息都需要用港幣,這一問題怎么解決?是不是一定要有出口業務的企業才可以出去上市?
高西慶:《創業板指引》在這方面已經有規定,原則上與H股、B股相似。中國的外匯管理部門不可能、也沒有義務為境外上市公司分紅來換匯。今后還是要靠公司用自己的業務收入來解決。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從上市的角度看,先要看你的商業模型是不是有未來獲取外匯收入的可能、投資人是不是能接受以人民幣分紅而且不能匯出的風險,等等。
《財經》:在香港市場,內地背景的H股、紅籌股都曾有過很大的起落。從監管的角度看,你認為這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可以借鑒?
高西慶:這涉及到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一方面,H股、紅籌和B股歷史都很短,因此隨著內地政策的變化、投資者進進出出的因素,對香港市場是有影響的。另一方面,香港股市雖然監管機制比較成熟,但市場和投資者的心態跟美國等股市是不可比的,投機性比較大。應該說紅籌股、H股又進一步放大了這個效應。
創業板是個高風險板塊,將來也會遇到很大波動。從各國的經驗看,組建創業板市場主要是為了平衡一個利益關系,其中包括考慮為一國創業階段特別是高科技的企業提供籌資渠道;既要考慮一般投資者的利益,也要照顧風險投資者的利益,給風險資本找出口。如果將來香港創業板有大起大落,應該不奇怪。
《財經》:香港創業板什么時候會向內地投資者開放?
高西慶:這個問題還沒研究過,比較敏感,不是中國證監會一家可以決定的事,經貿委、外經貿部、外管局等都會牽扯進來,所以短期內大概不會開。
《財經》:內地企業到創業板上市,會不會對A股市場有沖擊?
高西慶:我想不會有太大的沖突。首先是中國市場大得很,公司非常多;再者,由于按《公司法》和《證券法》規定,內地企業上A股的門檻比較高,能夠進入A股市場的相對還是比較少的。創業板和A股市場的交叉并不大,創業板上市門檻要低得多,最重要的區別是上A股需要連續三年10%的盈利,而創業板只要有兩年的經營記錄,而且不一定要盈利——這個區別對于高科技企業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般來說,許多高科技企業實現穩定盈利三年后,其實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兩個市場針對的是不同的對象,所以我認為,不至于對A股市場造成過大的沖擊。
《財經》:創業板企業如果符合內地上市標準,是否可以雙重上市?
高西慶:事實上,H股B股都有在兩個分隔市場上市的先例。H股是跨境的;大量B股雖然在境內,但與A股完全是兩個分隔的市場。
雙重上市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為公司治理的利益,一般希望其股權結構比較簡單,讓投資者易于理解。從融資角度,為適應各類不同投資者對風險的接受程度和對公司的控制意愿,可以設計出各種不同的股權結構,但這樣會使公司的股權結構比較復雜,作出決定時不同的股東都要同意;表面上看來具有相同權力的股東,由于流通度不同、外匯政策不同等原因,可能會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公司要兩害相權才能作決定——這是長期的問題,還需要研究。
對中國證監會來說,關鍵還是要努力發展我們自己的市場,把內地市場搞好。這樣企業就不再是想盡辦法到外面去上市,在我們的市場上就可以得到境外上市的所有好處。
《財經》:中國境內將來是否有可能設立二板市場呢?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能設立二板市場?
高西慶:世界各國相繼設立二板市場的主要目的,是為規模小、設立時間短、一時還達不到主板市場上市條件、但具備較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提供上市籌資機會,并且為高科技風險投資基金提供退出通道。一般來說,設立二板市場通常應具備一些基本條件,比如說主板市場的監管法規制度健全、監管水平比較高、抗風險能力比較強,擁有足夠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和一批有能力承擔市場風險和連帶責任、高素質的保薦人隊伍等等,這些條件目前我們還不完全具備,因而近期內地暫時不會設立獨立于主板市場的二板市場。
當然,周正慶主席在科技大會上說了,我們也要搞自己的高科技板塊。做好準備之后,我們會在適當的時候,在現有的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專門設立高新技術企業板塊。中國證監會還將商請有關部門對有關法律進行修改或作出法律解釋,以便使設立時間和連續盈利時間較短、但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企業得以發行上市。
如果我們不積極研究高新技術企業的上市融資問題,就可能迫使我們的部分優質企業跑到外面去上市。香港總的來說還是我們自己的市場。但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的資本市場都來吸引我們的企業了。國外一些大基金把我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大量買下來,用很低的價格買下了大部分股份,然后到外面去上市。事實上,能到國外上市的企業資產都還是不錯的,國內的投資者享受不到這部分企業增長的效益,國內的證券市場得不到這類企業的支持而獲得發展,這對我們的民族工業、對國內市場的發展來說,都不是最有利的。